——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
农历二月廿三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二十七候集解》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今年的清明节气与清明节是同一天,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既有祭奠先人的怀古幽思,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极富特色的节日。
节气季节特征
清明是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意思,此时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寓意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中国传统节日———
节气美食
1、暖菇包
暖菇包的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
2、欢喜团
巴蜀地区人民会在清明节前后制作欢喜团,古时候会在“欢喜庵”外沿街售卖。将糯米先蒸熟,之后经过炒制加入饴糖制作成面团,有甜甜蜜蜜团圆欢喜之意。
3、撒子
在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中国传统节日———
节气谚语
1、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2、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3、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4、清明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5、清明有霜梅雨少
6、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7、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8、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中国传统节日———
农事指南
有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表明本月是春耕春种大忙季节。本月的气候特点:气温显著上升、昼夜温差较大、降雨量激增,但天气冷暖变化较大,仍有可能突然降温,出现“倒春寒”天气。因此本月农事操作的重点:抓好早稻、棉花、春播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播种育苗和田间管理,抓好油菜、大(小)麦等春花作物后期管理,以及在田蔬菜瓜果的培育管理工作。
———中国传统节日———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在这个春雨纷纷的时节
一起低头追思故人,抬头迈向明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