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时节
清明是一个节气
传统习俗与活动
清明正值温润暮春,万物复苏,因此从古至今都主张户外活动。经历数千年历史,清明的习俗与活动与时俱进地传承着:禁火、踢蹴鞠、打马球等已逐渐少见,而扫墓、踏青仍在推崇。
扫墓
是清明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此风俗。在温润的春日里,既表达了对先人尊敬,也给繁忙的现代人一个放慢节奏、齐聚一堂的机会。
插柳
古时插柳更多为了纪念古人或辟邪祈福,而今插柳可谓既风雅又愉悦的活动。柳树生命力强,在温润的暮春,随性插入泥土就能插柳成荫,确实是老少咸宜的假日好节目。
踏青
花海莫过于暮春不容错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雅致的玉兰、山茶花,艳丽的牡丹、郁金香,还有“亲民”的油菜花,踏青游园赏花,是情侣浪漫或亲子时光的最佳选择。
放风筝
当风筝飞上蓝天后要剪断牵线,任其随风飘走寓意除病消灾、迎来好运。清明放风筝,夜里比白天更有意思:在风筝下挂上彩色的小灯笼,闪烁如繁星照亮漆黑夜空。
饮食习俗大不同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做法是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
清明粄(bǎn)是清明节必备的传统小食,就是一种由大米、糯米粉或者木薯粉等做成的一种小吃,类似于糕点。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清明粄广泛流行于江浙、客家、闽南及潮汕、广府地区。各种粄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大同小异,主要有甜馅或咸馅。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而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喜欢裹肉馅并且捏成饺子形。
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闽菜系。福建泰宁县民间每年在传统的"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
暖菇包的皮,由暖菇掺和在普通粳米的米浆里制作成。暖菇,学名叫鼠曲草,初春生长于田野,性味甘,早春采摘后洗净晒干,芳香扑鼻,有化痰止咳及强肾益筋之功效般有两种,一种是菜馅,通常是由腊肉、春笋、香菇等混炒组成;另一种是甜馅,主要原料是红米豆、红糖。在形状上,菜馅做成长形,甜馅的做成圆形,以便区分。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sǎn)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馓子也继续流传下来。
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子推馍一个重约一斤,用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工具,以及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制出“子推馍”,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用旺火蒸出。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清明吃鸡蛋,源于古代的上祀节。昔日,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这其中也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民间有一种说法,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能出人头地。
有些地方还有“撞鸡蛋”的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大家拿着鸡蛋逐一碰撞,看谁的鸡蛋硬,图个好彩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