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食春天里的米曲粑 [复制链接]

1#

星期六晚上,老妈打来电话,问第二天回家不,如果回去,就准备好食材,中午做米曲粑(米曲草是本地人对一种春草的俗称,学名鼠曲草)。“回!当然回!必须回!”因为疫情,我还是去年过小年的时候回去过,算起来已经快两个月没回家了。

我和爱人第二天去超市买了鱼肉等菜品,又到京九批发市场买好了今年家用的茶叶包装盒,回到家时已经快中午了。吃过午饭,老妈一声令下:准备做粑了哈。

母亲在头一天将所有的食材都准备妥当了:在田间地头采摘了许多米曲草,洗好晾干;将糯米、粳米、高粱等混在一起磨成了杂粮粉。

一切准备停当,就开始制作了。锅里烧好开水,老妈把洗好晾干的米曲草焯了一下水,捞起切碎,越碎越好。我说:“如果有料理机就好了,可以打成糊状。”老爸表示反对:“那怎么行,打成了糊状,就没有了嚼头。”大家都表示老爸言之有理,机器虽然快,但口感就平淡了。

接着倒入粑粉,撒上一点盐,就可以开始搅拌了。这可是个细致活,刚开始,一往米曲里加入粑粉,粑粉、米曲马上结成了湿漉漉的不成规则的小团,还得边拌边把切碎的米曲细心地掰开拌匀。直到两者完全和谐相处,不分你我的时候,再倒入焯过米曲的热水,开始揉搓。这又是个力气活,得用一定的力气反复揉搓,我们一致推荐父亲来完成这个任务。父亲听罢,自豪而又娴熟地揉搓米曲粑粉。刚才米曲粑粉们还像一群淘气的孩子那样四散在盆里,随着老爸厚实的指掌在木盆里有节律地翻动,一杯茶的功夫之后,它们似乎听到了指令,乖乖地团在一起。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大大的光滑的粑团才算揉好了。母亲也将粑折(篾制蒸粑用具)洗好,铺上了一层纱布。

我们几个就围坐在一起,完成下一道工序——做米曲粑。先随手在大粑团上捏上一小团,双手使劲揉搓,感觉光滑后,稍稍用力慢慢一压,变成扁圆形后按一定的顺序放在粑折上即可。父亲默默地做着,忽然伸开手掌托起一个米曲粑放在我们面前,赞叹道:“你们看这粑,像不像一块玛瑙?”仔细一看,可不是吗,只见高粱的红色掺杂在米粉的白色中顿时增添了许多高贵,再加上米曲的绿色点缀其间又平添了一份生机,衬上不规则的扁圆形,陶醉之中,好像父亲手上托着的就是一块珍贵的玛瑙。做米曲粑的时光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光,边做边聊,边聊边乐,快乐应该也充盈在这一块块惹人怜爱的“玛瑙”中了吧。

父亲如数家珍地说道:这里面红色的是高粱,待会儿蒸熟了会变成褐色,可能不是很好看。但高粱确实是个好东西,对我们山里人家来讲得来太费工夫了。高粱成熟的季节,成群的鸟都盯着那一片红,稍不留神,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杆子。于是山里人便开始和鸟斗智斗勇了。空闲时间去地里驱鸟,大声吆喝,将鸟赶得远远的才罢手。没空的时候就由地里的塑料纸人代为驱赶:在地里插上一根长一点的棍子,棍子上端绑上一些塑料纸,风一吹过,哗哗作响,有一定的驱赶效应,能吓唬一些忠厚老实的鸟。所以每年高粱九分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提前收割,真算得上是在鸟嘴里抢粮食啊。

但高粱毕竟属于粗粮,口感不佳,所以有的人家尝过之后表示不好吃,便会喂给鸡吃。父亲又说道:我可不舍得。把高粱打成粉工序太多,太麻烦了。把高粱收割回来后,得晒透后把高粱粒敲打下来,再晒透后装在袋子里用棒槌敲打脱壳,再晒透后浸在水中去掉涩味,再晒透后才能磨成高粱粉。看着米曲粑中不起眼的高粱红,眼前浮现出父母亲栽种、驱鸟、收割、敲打、翻晒、磨面等辛勤劳作的场景,眼睛有点湿润了……

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一张粑折上摆满了米曲粑。父亲叫母亲再准备一张粑折,我为了省事,打算将这些粑挤挤挨挨地重新摆放。父亲赶紧阻止道:“不能挨那么近,煮熟后会粘在一起的。”没办法,只好叫母亲再洗一张小粑折。将做好的米曲粑重新摆好,就开始烧火蒸米曲粑了。

等我从菜园转了一圈回来,米曲粑就蒸好了,尝一口,一股清香,带着春天的味道。

年3月16日于浔海领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