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临近清明节,总是拎着竹篮子,叫上小伙伴,三五成群去田野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大人忙啊没有空,所以这是孩子们必备技能之一。晚上则是等大人们处理艾草包果子,巴巴的等在一边,再迟也不睡。往往一锅出来快半夜,迫不及待吃几个,然后美美睡觉去。
小荷小时候特别好奇,这明明是草,怎么就变成了后来的清明果的?
chuǎnshuōdiángù
传说典故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Lìshǐqíyuán
历史起源
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节的食俗,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清明果以鼠曲草或艾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以压时气”,解决历史上东晋后由北方迁徙而来至今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
清明果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青团是江浙一带说法。广东客家人则称为艾糍,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dàibiǎolèibié
代表类别
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形状通常是饺子形和圆形的,也有酷似月饼和类似三角形态的。
馅分咸甜等种类,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甜清明果(圆形)
甜清明果(月饼形)
咸清明果(江浙部分地区又称为艾青饺或青饺)
àicǎoshǔqǔcǎo
艾草鼠曲草
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绿草或鼠曲草的植物做成的
艾草,又名苦艾,被称为百草之王,生命力强健,在路边荒野都有其踪迹,经过一个冬天,到清明时分,差不多就可以收割第一茬的艾草了。艾草和中国文化联系极多,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着浓烈的药香气,中国传统医学便将艾草用于针灸术的“灸”,更常见的做法是艾草泡水用于洗浴和熏蒸,到了端午节人们还会把艾草挂在门上驱虫辟邪,而在食物中也是大量运用,例如艾草茶、艾草粥、青团。
艾草
鼠曲草是一种菊科植物。有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喘、风湿痹痛。在浙江丽水、台州等地是在清明时节用来制作清明团子的一种辅料,春季刚长出来并在未开花的时候采摘,洗净,放在锅里和水煮开,捞出来沥干,放在盘子里待其发霉会发出一种特有的香味。晒干储存,待使用时取出。要用时剁碎并锅里和水煮开,用来和粉制作清明团子。
鼠曲草
说了这么多,小荷不禁又想起儿时乡里乡亲亲亲热热在一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亲昵是那么温馨和美。
又是一年清明至,但这些在都市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已很难找到了。只有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满诱惑,依然耐人寻味。
活动人数:10-15人
活动时间:年4月1日-4日
活动地点:杭州市西湖区竞舟路3号荷家臻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