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日头条一根藤饺饼筒我国首部以散文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来源:|台州资讯ID:tz」

一根藤、饺饼筒...我国首部以散文形式表现天台和合文化的作品走红网络,好评如潮!

《和合物语》散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以散文形式表现台州和合文化的文学专著,是展现台州和合文化独特魅力的原创本土题材文艺作品。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把中华和合文化与天台山的风土人情结合起来,挖掘展示了天台山和合文化在物品、风景、非遗、民俗、工艺、饮食、历史等方面内容。全书分和合物美、和合风景、和合故事、和合情思、和合艺文五辑,融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正如为《和合物语》作序的罗安宪教授称:江南忆,能不忆天台?忆天台,最忆和合!

《和合物语》:天台的历史、故事、传说及风土人情

HEHEWUYU

山河无尽,文章无界,而境为心造,与自然和合,乃是正理。

我所说的境,为心境意境也。王国维说三境,一境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境很隐晦,涵盖很广,每个人解释也各不相同,建新也有自新的感悟,不必多言。无独有偶,丰子恺说,弘一大师从一楼就直接飞到三楼去了,我想,一楼仅仅为生计奔波活命,建新生计已解决,早已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殚精竭虑了。建新不需要在一楼待了,他有文史文学写作的专长,就已噔噔噔噔爬上楼梯,到了二楼,把看到的天台山风物全给文学艺术化了,唱歌肯定比一楼响亮而且传得更广远。但要上真正高境界的三楼,是要花大精力的,不但要把乡土高度生活文学艺术化,还要形成高度独特的哲学思想智慧,并影响引领周边的社会生活,尤为艰难的。一来,三楼没有实在的楼梯可登,唯有多读书多行走,或重新回到一楼取些砖石垫底;但要有即使有垫底登上去,脚下随时不稳要垮塌摔下的准备,唯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登三楼难难于上青天,既然我们不安于二楼,还得要靠自己扎实的修为,相互扶持激励才是。

三楼好,看日出,看山峰,看云海,风景更伟岸、更壮观、更和合,就像我们在华顶拜经台所看到的一样。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但我们依然说着和合物语,正在努力达到三楼境界,在三楼上,我将开怀大笑,合不拢嘴。我将与建新一道,触摸着美丽的华顶星空。

——胡明刚

01

知味莫如故乡食

ZHIWEIMORU

GUXIANGSHI

//////////////////////

每一个地区的饮食打上烙印,赋予文化的内涵,它将伴随人的一生。虽然我们的居所会改变,年龄会增大,但我们小时候一直在吃的食物,如一枚乡愁蛰居在时光的记忆里。印象深刻的有风味独特的红曲酒,凉爽快意的青草腐,动手自做的米胖糖、年糕。

“民以食为天”。吃饭,喝汤,说小是小事,说大是大事。平时随便,而逢节日的特殊与事情,对该吃什么,往往是有一定讲究的,这也是历史形成的。而且里面有故事,有来历,因此说饮食里有乾坤,饮食里有人情世故,饮食里有大学问也。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几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近四十年变化颇快,舶来品、洋快餐成了新宠;而土生土长的有所冷落,有的流传数百年了,现在竟销声匿迹。

有的小吃、美食,如橘红糕、百果糕、眉毛酥、洗沙盒、乌糯蒜、烧盐豆腐等,这些老一辈视为美味的东西,现在却基本消失了。对于这些,我们已很少听到,更不用说吃过了。

我们天台的美食种类繁多,如玉米粉馒头、鸡子镬拉汰、西乡馍糍饭、糯米麦芽糖、藤桥千张结、朗树大油泡、青草石莲腐、豆腐皮等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饮食文化遗产,是绿色健康的饮食代表,幸运的是这些美食至今还留在天台人的视野中、餐桌上,留住了舌尖上的乡愁。早年,我就听说有天台人在杭州经营天台小吃连锁店,很受人欢迎,将家乡美食文化传扬出去。

天台的饮食本来以稻米为主,相传从南宋康王南渡到江南,百姓跟随南迁,许多河南移民留居天台,带来了丰富的中原饮食文化,源于北方的麦粉为原料的食品也盛行起来,如“饺饼筒”“扁食”“面皮”等,既秉承了北方的习俗,又加入了南方人的精细,可谓集南北精华为一体。

天台的饮食,还深深蕴涵着和合文化因子,结婚当夜喝和气汤,吃团圆面,新郎新娘要吃,全家人要吃,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乃至陌生来客都要吃。邻居闹矛盾,调解后吃面干老酒。而在过年过节,每家每户都吃同一名称的食物,如大年初一早餐吃五味粥、中餐吃饺饼筒、晚餐吃扁食,元宵节吃糊辣沸、二月二吃火煨粽、清明吃青饺、中秋吃月饼、冬至吃冬至圆等。一年到头,其乐融融的和合氛围延续至今。

和气汤、饺饼筒、粽、糊辣沸等食物,都贯穿了人们和睦向善的地域文化追求,这也使天台的饮食独树一帜。近年,天台一些饭店,围绕天台和合饮食动脑筋,花心思,在菜肴品种及做法上进行创新,成为独特的“和合宴”,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

在天台,清明吃青饼、青饺,将青蒿先放水里汆焯,后将青蒿放在石臼里,再用石杵将其捣烂,放蒸熟的糯米,将两者充分捣稠,再做成青馍糍,或用手抓点捏成椭圆形的皮,里面包炒熟的馅心,就做成青饺了,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还有冬至圆,用开水冲糯米粉,搅拌成稠,再捏成圆,放水里煮熟,外面在砂糖上滚几下,放到嘴里,味道好极了,软软的、黏黏的,圆也有团团圆圆的寓意。天台人有吃了冬至圆又长了一岁之说。

这些只要有一定年纪的天台人大概都知道怎么做,而且亲手做过,美食的味道不是从吃开始,而是从准备原料开始就忙碌起来了。现在,我们虽然从市场大都能买到,也经常能吃到,而其中的乐趣也绝非相同,也缺少了点人间烟火味。

▲豆腐皮作坊张清秀/摄

02

大海情语

DAHAI

QINGYU

//////////////////////

我的家乡天台山,蜿蜒东海之滨,古时以“海上名山”著称于世。先秦《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海水入焉。”

唐道士徐灵府《天台山记》:“山去州一百四十八里,去县有一十八里,一头亚入沧海中。”文中的“沧海”指的是天台山的东部海域,现称三门湾,面积广阔,为浙江省第二大海湾,环三门湾依次有象山、宁海、三门。

秋天里,暖阳高照,我们一行数十人相约,在三门出海采风。同行中有三门刘从进、临海李鸿、天台闲云等散文作家。

当车子驶向海边码头,隐约中听到了海浪的伴奏声从梦境中的一个地方飘荡过来,期待与兴奋令我的心怦怦跳动。此时的大海,夜幕垂临,影影绰绰,远处的灯塔仿佛正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时入深秋,微凉,三门湾上空黑漆漆的,看不到更远,这样的夜是一片空海。又如睡去的一位老人,发出此起彼伏的鼾声。车子将我们送到了位于木杓海滩的度假酒店。

白天我们随渔家从健渔村古老的码头体验捕鱼,顺风顺水,且收获不少。我们猴急地登上了五指岛,伫立岛上,远眺大海的尽头,微风吹拂,阳光温暖,沉醉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生活。

出海是非常考验人的一件事。这使我想到一年前到日本旅行的经历,曾数天置身漫无边际的大海时,犹如进入了一片虚无的领地,紧跟着寂寞来敲门,希望早点到达彼岸,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仿佛上了岸就抓住了依靠。人不是两栖动物,我们在陆上生活习惯了,到大海上乘风破浪来,要不是为了实现想象中的风花雪月,那就是向大海讨要生活。

我们来到背靠炮台山的木杓海滩时,却是另外一番心境。木杓海滩长近三四百米,宽近二百米,由海洋贝壳类经海浪冲刷沉积而成。外有海岛5座,而此刻都是朦胧一片,唯有远处的灯塔,岸边闪烁的渔家灯光与荒蛮之地厘清。此处风水宝地,有山有海,正合我意。

我们在渔家品尝“海鲜全宴”。白天一起出海的人们此时才算真正的相聚,觥筹交错,谈天说地,放开吃,放开侃,没有繁复的礼节,吃饱喝足后各自散去,各得其所。有的回馆舍休息,有的凭栏发呆,有的漫步靠近灰暗的大海。此刻的我,已练就了一身本领,对周围人的交谈、迷人的霓虹光、嬉闹拥有强大的过滤屏障,唯独无法抵御海浪的掌声,时轻时重,时远时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有时欢乐,有时呼喊,有时低泣……大海无穷的魅力在于,她喃喃自语,而你又听不明白。

就如今夜的我,仿佛一厢情愿地想要成为海的一部分,说不上是海的什么器官,不知是她的耳朵、鼻子,又或者是皮肤。我不知道海会不会接纳,只要海不觉得我是冗赘,我就保持永久的热情走向她。我的呼吸与海涛的声音相依相伴,我的人生犹如海面起伏崎岖。海一次次不停地发出声音,就在不小心快要说出她的秘密时戛然而止,而其实我是无心无肺的,我早已化作单纯的海螺,等着柔软的海风一遍遍单调地吹拂,等着一点点老去。那夜,我枕海而睡,耳朵的天线只接收到大海深处的信息,坦荡的心语。

在回去馆舍的路上,我发现海滩上有五六个人围着说笑,中间有个“爱心桃”,一个大男孩在桃心上写着“某某,我爱你”。

我看着他们满怀皆喜的样子臆猜,这位海难上的女孩子名字的主人就在其中,海枯石烂,木杓作证。此时的海,上一刻是男人的海,下一刻就变成了女人的海,这时我发现我们生为人类无须逃避人间烟火,更不用说神仙也向往人间。

对我这样一个长年累月待在山中的人来说,我不想一个人跑到高山大声呼喊海;我不该喝得烂醉,灌成海;也不是写一首诗,朗诵给石头听;我选择来到海边,看看海,其实也看不到什么,那只是能发出声音的模糊的画面,但我今夜发现,我来对了,我的渺小肯定不足够装下大海,整个大海却愿意装下自己的苦楚。

这时,有几个夜行人在海滩上大声呼唤,我不知道他们想传递什么信息。他们是在与大海交流、说话。大海一定能听懂,内化为一种温柔,抚慰他们的心灵。

第二天凌晨,半睡半醒的我还沉溺在头天海上捕获的欣喜中。潮水的声音越来越近,我还没有整好衣冠,就如一个小孩一样来到面向大海的窗前,渴望能收获到怎样的视觉盛宴?我发现昨晚走过的脚印,情人表白时留下的“爱心”早已被海水洗刷,化为乌有。昼夜交替,潮起潮落乃自然界铁律,何况人生失得怒喜交替呢?

此时迎面吹来了一丝丝寒风,海滩上没有人,只看到一对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海滩上漫步,隐约中可看到他们灰白的鬓发。海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袂,他们以海浪为底,以对方的手为拐杖,仿佛在走向已走过的路,仿佛正在走向大海的深处……

▲三门湾畔胡明刚/摄

——节选自《和合物语》

和合物语

胡建新著

作者简介:

胡建新,浙江天台人,浙江省第三批青年作家“新荷计划”人才,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会员,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山海经》《浙江作家》《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华读书报》《大江文艺》《诗潮》《星星》《诗选刊》《浙江诗人》等,并被收入多种选集。

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在《中华读书报》发表《和合物语》精彩书评!

罗安宪《中华读书报》(年10月20日11版)

“一根藤”与“饺饼筒”

作者通过白描的笔法,把复杂的工艺、细致的过程都能写得清清楚楚。

“物语”是一种日语文学体裁,其意是故事、传说、杂谈。胡建新先生的《和合物语》记述的是天台的历史、故事、传说及风土人情。

天台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天台为人传诵的人物还有寒山、拾得,也被人称作“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更多是以年画的形式出现的,画面中两个胖乎乎的少年,一个顶着硕大的荷花,一个捧着一只半开的盒子,荷、盒意味着和合美满。天台山还是道教内丹学派南宗的发源地,北宋时期著名高道张伯端,长期在天台桐柏宫修炼,并在此完成了重要的道教著作《悟真篇》,由此,天台山桐柏宫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与天台有深入交往的著名诗人有李白、孟浩然,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美丽的诗篇。然而,天台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风土人情。作者写得最多的也是天台的风土人情。

天台最有名的工艺可能就是“一根藤”。据作者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台人就擅长将树木应用到生活中,学会了简单的木作工艺。至明朝,“一根藤”制作技艺已经十分完美,常用的吉祥图案就有上百种。“一根藤”在发展过程中,形状上吸取了天台山上“藤”的勃勃生机蔓延,文化内涵上吸取了天台地域佛教的生命轮回、法华三昧,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终通过美轮美奂的工艺表现出来。

风土人情离不开饮食,作者对天台风味小吃有仔细的描写。诸如:饺饼筒、和气汤、吃粽、糊辣沸、五味粥、扁食、面干酒。我是北方人,虽然到过天台多次,这些小吃也曾品尝过一二,但大多都不曾享用,而作者的细致描绘,真使人有垂涎之感。

作者胡建新是天台本地人,曾经离开过天台,去武汉等地学习、工作,后又回到天台,定居在天台,他对故乡有深沉的感情,这些文字里,无处不满含着对于故乡人民深深的爱意。他通过白描的笔法,把复杂的工艺、细致的过程都能写得清清楚楚。如他写到“一根藤”:“一根藤用到夹角榫、半夹角榫、方夹角榫、平肩榫、中出飞切榫、钝角榫、锐角榫、钝角猪脚钳、锐角猪脚钳、夹角暗爪、弯料双夹角、燕尾榫、十字交叉榫、二条交叉榫、夹角半直榫、圆攒边打槽、楔钉榫、催销节榫等20多种,堪称集中国榫卯之大全。”再如他写到饺饼筒:“鏊上要刷的油量多少要适量,火候恰到好处,稀米浆方不会溜,也不会黏在鏊上起不来。用稀米浆做成的皮最大的特点是酥软、可口,这是用面粉做成的皮所无法比的,只要吃过的人都知道其区别在哪里……”我真的不曾享用过饺饼筒,我也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贪食的人,但这样的描述,又有谁能够抵抗呢?

作者简介

罗安宪,汉族,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儒道关系。主要学术成果有《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儒道心性论的追究》《和谐共生与竞争博弈》。

摄影:胡明刚寒岩:寒山子隐居地

综合中华读书报、浙江作家网、悟悦文化、后司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