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xxbdf/<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度过了寒冬腊月,也过了春寒料峭,在春意盎然、万物初萌之时,清明可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节气。
清明一到,大地回暖,适宜春耕春播。清明指导着人们的农耕活动,故有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随着历史沿革,清明逐渐由节气演变为习俗性的节日。那么,它是如何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又为何如此受人们重视呢?
近水楼台:从节气变节日
说起清明节,我们不得不先从另一个节日讲起。这个节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它就是寒食节。
让我们从一段历史典故中了解寒食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了躲避夺嫡之争,四处流亡。在流亡期间,身为公子的他,受尽了屈辱,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与他一道逃亡的臣子,大多都自寻出路,只有寥寥几人依然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他们之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一日,在一处人烟罕至的地方,重耳又累又饿,就在快饿晕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并与野菜同煮成汤让重耳食用。之后重耳慢慢恢复了体力。此事令重耳深受感动,晋文公即位后,对介子推的恩情念念不忘,欲对他分封嘉奖。但介子推不愿受禄,遂携母亲归隐于绵山。
晋文公听后,亲自上山请介子推归朝,但介子推仍躲避山中,不愿出来。于是有人献计,放火焚山逼介子推出来,然而,漫山大火熄灭之时,仍未见介子推的身影。最后人们发现,抱着母亲的介子推已在一棵柳树下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日不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以表哀思。行至坟前,只见那棵大柳树死而复活。便赐名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历史上,由于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
时至今日,寒食节似乎已销声匿迹,与其说它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不如说它已与清明节融为一体。清明节不仅成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且还是举国上下翘首以盼的法定节假日,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可以说是沾了寒食节的“光”。
俱收并蓄:三合一的习俗
又到一年清明时,想必大家或约上家人扫墓祭祖,或邀约三五好友踏青游春。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如今被视为清明节核心传统习俗的扫墓祭祖,也源自于上文提到的寒食节。
在南北朝到唐前,寒食节被称为寒食展墓。在当时,这项习俗只属于古代帝王将相之礼。据唐代《开元礼》记载:“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使之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
然而,扫墓祭祖在民间是不被官府认可,被视为“野祭”。直到年,唐玄宗组织官方编修五礼时,特敕令将寒食节上墓之习,编入五礼之中的吉礼。同时,昭告天下“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从此,上至皇亲国戚,下到贫民百姓,都将寒食展墓视为返本追宗的祭拜礼节。
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记载:“清明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
经历数百年演变,清明节成为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赏春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此时的清明节,才成为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是古代迎春的三大重要节日。今天的清明节,其浓厚的文化内涵,便是吸纳融合了这两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即寒食节和上巳节。清明节不仅继承了寒食节祭祖的习俗,而且融合了上巳节踏青的风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对今人更为陌生的上巳节。
上巳节是古代迎春三个节日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相传是为了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故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在上古时代,上巳节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在季节更迭之际,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晒太阳,并举行去灾祈福的“祓除畔浴”活动。《周礼》中就有对这一场景描写,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流行。到了魏晋以后,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这一天,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吟诗作赋。普通百姓踏青郊游,欣赏大好春光。《兰亭集序》开篇“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以及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亦描写了上巳节的盛况。
到了宋代以后,上巳节在北方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上巳节虽然日渐式微,但仍有部分习俗保留并融合到了清明节之中。上巳节的习俗,不仅冲淡了扫墓祭祖的淡淡忧伤,而且增添了一份春日里的怡然自得。
汰劣留良:有些习俗不可取
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看到因上坟烧纸引发山火的报道。事实上,古代清明节并没有盛行烧纸的习俗。值得一提的是,那时不但没有上坟烧纸的习俗,而且还要“禁火”。寒食节就有特别“规定”,每年初春时节,气候干燥,易引起火灾。因此,古人在这个季节,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时,会将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
根据资料记载,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活动主要在宗庙进行。那时,清明扫墓祭祖,主要是祭拜和献食。《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那么何时开始盛行烧纸上坟?
民间传说,上坟烧纸钱的习俗源自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之徒尤秀才。尤秀才为了诱骗邻居购买纸张,编造谣言称,若将纸张剪成铜钱形状焚烧,贿赂神祇,死者即可复活。于是上坟烧纸逐渐盛行开来。
乡野传说虽无从查证,但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封氏闻见记》提到,古代埋圭、壁、币、帛祭祀鬼神。汉代埋宝钱陪葬;从魏晋开始用纸钱送葬,烧纸钱则始于唐朝。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开始盛行烧纸钱送葬。还有学者认为,上坟盛行烧纸的习俗,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印度、中亚人认为,火可以将祭品传递给鬼神,如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
祭祖是内容,扫墓是形式。“烟火味”十足的祭扫方式不值得提倡,我们何不向古人学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以春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植树、插柳等形式,表达我们对先祖的思念、感恩之情。
放风筝
在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因此,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会将灾病的名字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便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以此祈求疾病秽气会随风筝带走。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兴起于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
插柳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折柳赠别”,喻意友人能如柳条一般随遇而安,能像柳枝一样,每到新的地方,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将清明节称作“植树节”。
舌尖上的清明美食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游玩外,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传统。从古至今就有“吃清明”的说法,且相当讲究,根据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因地而异,各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饱眼福吧!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带有清淡而悠长的青草香气,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肉馅。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子推馍
子推馍起源于晋文化时期,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制作的一种独具文化特色的美食。子推馍的命名也源自介子推之名。子推馍的外形非常别致,看上去就像是盛装打扮的馒头,通常是成套的,有一个较大的“总馍”,再搭配几个小馍,每个馍又分为面团和面塑两个部分。
乌稔饭
乌稔饭是清明食俗,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柘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馓子
馓子,又称食馓、寒具,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古时候,寒食节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的一种,属于客家菜。“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每年清明时节,人们在外出祭祀、踏青时,便会采摘些鲜嫩的艾叶、鼠曲草、竺叶、鸡矢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各类清明粄。
呼唤传统,回归“清明”本义。在浙江省台州市,当地村民仍保留着吃寒食的习俗。每到清明前夕,全家围坐在一起做青团。待到踏青赏春时,拿出一颗诱人的青团子,咬上一口,既能体会到家人团聚的喜悦,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邃。
绿色清明,提倡文明祭奠。古时候,女孩子在辫子上编上柳条,男孩子头戴柳条编成的草帽,以此来避邪祈福。今天,在北京市房山区仍沿袭这一风俗。云居寺为前来祭祀亲人的游客,准备了柳条帽,以表达对故人的哀思,为家人祈求平安幸福。
风淡雨轻思故人,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祭祖的习俗传承千年,这是家国情怀的延续,也是践行孝道的表现。一束鲜花慰先人,一份思念记心间。祭扫重在心意而不是形式。
当前,面对全民战“疫”,以绿色祭扫的形式表达哀思,不仅可以减轻防控压力,而且又赋予了清明节文明绿色的心意。让清明节更“清明”,才是对失去亲人最好的纪念。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公子明珠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