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流才子唐伯虎为何殿试没有高中状元,皇帝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看了这两句诗,唐伯虎的形象便会浮现出来。民间戏曲《三笑》,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将唐伯虎的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演绎得深入人心。历史上的传说,戏曲、影视剧的不断演绎,在世俗世界里唐伯虎被塑造成一个特立独行的高富帅形象,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吟诗作画狂歌百年,饮酒逍遥快活似仙。

唐伯虎真的是个超级帅的才子吗?他是真的能抛开恩怨,斩断愁烦,过着快活逍遥的神仙日子吗?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一生没有大富大贵,晦气却是不断纠缠着他。演绎化的唐伯虎形象是如此引人钦佩羡慕。书不多读,却才高八斗;无所事事,却消费无度。终日吟诗作画,夜夜笙歌美酒,一生红颜相伴左右,才高钱多又任性的帅公子。

我们去除粉饰,还原唐伯虎以真实面貌。唐公子的一辈子基本与富字无缘,一生中大多数时间,与其说是富有,还不如说是穷困潦倒。

实际上,唐公子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的公子哥,也非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帅书生,而是出身市井瓦肆,一个布衣白丁。其父唐广德开个小酒馆儿,养活一家四口人,唐伯虎自小刚懂事时,就在自家店里充当小伙计的角色,日复一日干的是杀鸡宰鸭,洗碗擦碟的粗活脏活。

古时候社会地位讲究“士农工商”的次序,明朝也不例外,商人社会地位最低。唐家的小酒馆,地位那就更低了。唐伯虎的人生起点落后很多。好在其父是个有想法又要强的人,希望儿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那个年代,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才是底层民众唯一的翻身之路。封建社会,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经常可以看到皓首穷经的书生参加科举考试。

唐父省吃俭用地供儿子读书,唐伯虎还真是一块读书的料,聪明勤奋又肯用功,读书过目不忘。唐伯虎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唐伯虎16岁那年第一次参加乡试科举考试,就以苏州头名解元高中秀才,神童的名声就此传播开了。

明朝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大画家沈周看中唐伯虎,收为徒弟,一生享誉画坛,借由诗书画的才能和成就声名鹊起。

封建朝代,读书人的出路便是“学而优则仕”,唐寅既精通读书绘画,又擅长科举考试,锦绣前程唾手可得。到目前为止,真正的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唐寅满眼的春风得意。

就在唐伯虎人生的高光时刻,倒霉的运气袭来,也就几年时光,唐伯虎的全家逐个死去。唐伯虎本该前往省城参加会试考举人,进京参加殿试考进士,却被这几年时光给耽误了。

一直到他29岁,唐伯虎去省城参加会试,又以江苏全省第一名,高中会元,也就是说他可以做官了。三元及第,他已经拿了两个,只差一个殿试的状元,就功德圆满。他已是二元及第,明朝江浙地区又是全国科举考试最优异的地方,这样名列前茅的成绩,去京城参加殿试,极大可能会高中状元,最次也是中个进士。好梦难圆,这个节骨眼儿上,又横生枝节,唐伯虎再次摊上更大的灾祸,甚至差点丧命黄泉。

考中举人的第二年,唐寅走水路,顺着京杭大运河坐船一路北上,来到北京参加最后的科举殿试。在他赶考路上偶遇一个叫徐经的人,同样也是赴京赶考,是江阴的富商子弟,跟唐伯虎算是半个老乡,才华也还不错,两个人偶遇,一见如故,交谈甚欢,很是投机,一来二去俩人便熟络起来,相见恨晚,便插香结拜成异姓兄弟。徐经家境很是富有,有了这个兄弟,唐伯虎这一路吃喝无忧快活舒适。

两人抵达京城后,按常理说,两人到了北京城以后,应该和其他赶考举子们一样,在自己的馆舍里潜心读经念书准备考试。这个徐经却有别的想法,他认为自己的锦绣文章实力足够了,到了京城念书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拜访结识京城的高官名流士绅,徐经就买了贵重礼物。带着唐伯虎四处遍访京城的名家。

他们拜访的这些京师名流中,有一个叫程敏政的人,程敏政也是个有名望的鸿儒大家,学问高深。在当时明朝的日常生活中,科举考生在考试前,都会去礼节性地拜会一些高官名流和鸿儒士绅,这都是儒生们经常做的事儿,并没有什么不妥。徐经和唐伯虎多次拜见程敏政,这就惹出天大的麻烦,关键这个程敏政就是本次殿试的考官,今年的考试就是程敏政出考题。

这位程敏政大人爱显摆,为了凸显自己的学问造诣,这位程大人,不知道从儒家经书的哪个犄角旮旯,挑了一些举子们不注意的内容出了考题,简单说就是一道很偏的题目,可想而知,多数考生都是考得一塌糊涂,有些考生甚至都没有动笔,交了白卷。唯独唐伯虎跟徐经答得都不错,最突出的一份卷子堪称锦绣,程敏政很笃定地说必定是唐伯虎的文章。

他是如何知晓的?因为程敏政看过唐伯虎省城会考举人第一名的时候的考卷,那场考试的主考官把唐伯虎的卷子给他看后,程敏政就认为唐伯虎的文章具备状元的能力,考试顺利的话,考个进士没有问题。唐伯虎二元及第,名声在外,问题在于徐经也答得很不错,这就让落第举子们十分不满,而且很多人都知道两个人考前多次拜访考官程敏政。必然惹得一帮举子心生不满,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考试舞弊,这场惊天官司,一直打到了皇帝明孝宗那里,皇帝下令测底调查。

三个人被抓入狱。一番严刑拷打下,徐经承受不住,招认买通程敏政的家童偷题。最终的处理结果,程敏政被革职为民,唐伯虎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针对此案,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伯虎树大招风,招人嫉妒陷害。第二种说法,就是与唐伯虎无关,他只是一场官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三种说法是这个徐经的仇家报复陷害,把唐伯虎捎带上了。无论什么情况。唐伯虎都是牺牲品,唐伯虎的第二任老婆眼见唐寅的富贵荣华没指望了,立马拍屁股走人了,唐寅一生娶了三个老婆。

唐伯虎一生最黑暗的时刻,功名前程没了,老婆也跑了,身边连个说话发牢骚的人都没有了,一个亲人都没有了。失去希望的唐寅,开始自暴自弃、借酒浇愁,终日沉迷于花街柳巷,后世传说唐伯虎是风流才子,说的也就是这个时期的荒唐日子,唐伯虎的钱又是打哪儿来的呢?就是卖画儿。

我们都知道唐伯虎是一个天才画家,可他却没有一副扛鼎之作,历史上的著名画家都有自己的传世名作,比如,黄公望有富春山居图,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人们都想不出唐伯虎的经典作品,唐伯虎画画是要用来换钱青楼买醉的,唐伯虎的画的都是可以快速变现的流行时尚画作为主,唐伯虎还干过一件龌龊事儿。替人制造书画赝品,这是古代落魄文人常用的糊口发财的手段,以唐伯虎的能力,就是个小儿科。

唐伯虎在他人生的最低谷,活得很消沉颓废,终日醉生梦死,也干了许多荒唐事儿。转眼人到中年了,唐伯虎迎来人生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明初分封在江西南昌的一个藩王,宁王朱宸濠,按辈分算是当时皇帝的叔叔,皇叔宁王邀请唐伯虎到王府里面做幕僚,下了聘书给了高额的聘金。可是唐伯虎高兴没多久,就发现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个杀头的陷阱。

宁王重金聘请唐伯虎,唐伯虎根本就不知道宁王要造反。到了南昌啊,唐伯虎有心振奋一番,打算有所作为,视宁王为伯乐,感觉自己这匹千里马终于有伯乐看中了。在宁王府里面待了一阵子,唐伯虎很细心,发现一些异常的端倪,许多匪寇与宁王频繁来往,宁王整天不是忙着囤积粮草,就是打造兵器。摆明了是想造反。唐伯虎是一介书生,造反这种会杀头的事儿,他躲还来不及,怎么主动参与。唐寅害怕直接提出辞呈,心狠手辣的宁王必定不会放过自己,一定会杀人灭口。聪明绝顶的唐伯虎苦思冥想,想出了一招苦肉计,学孙膑装疯卖傻。

宁王也不傻,不会轻易相信唐伯虎是真傻,不对自己狠一点,唐伯虎根本无法脱身,唐伯虎一狠心,拿着大便到处涂抹,兴高采烈地喝着自己的尿液,天天肮脏的不得了。最后还真唬住了宁王,认为唐伯虎是真疯了,直接把他赶走了。唐伯虎算是命大,总算全身而退,保住了小命,安全逃离宁王府。

宁王后来果然起兵谋反,没多久就兵败,跟随宁王谋反的人都被株连。唐伯虎命大逃过一劫,自此,唐伯虎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彻底绝望了。

唐伯虎的晚年身体多病,日子过得郁闷愁烦,常常借酒浇愁。54岁年纪便去世了,去世前留诗一首“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豁达的有些无奈。

如此苦逼的倒霉蛋,怎么就传成了戏曲里那个快活似神仙的风流才子呢?无非是后人为了某些需求牵强附会,以讹传讹,虚构了这么一个戏曲里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的唐伯虎,现实中的唐伯虎太悲催。

唐寅(年3月6日-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伯虎一生传奇,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离奇曲折的身世,宛如一幕戏曲。琴棋书画水平俱佳,尤以书画造诣闻名与后世,人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乡试高中解元,会试高中会元,只差殿试状元,便三元及第,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奈何命运弄人,兴许是被人拖累或者是被人算计,终究与状元擦肩而过,抱憾终身。

创作不易,友友们多评论,多转发,多点赞,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