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起义之后,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汉王朝在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初立的汉朝在处理边疆问题上与秦相比稍有逊色,具体表现在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与秦相同,汉也有对匈奴的战争诉求。不同的是,汉对匈奴的战争比秦颇显曲折婉转,期间还夹杂着和亲。汉为何对匈奴有战争诉求?汉对匈奴的战争诉求有什么样的变化,是否因为和亲而消失或大打折扣?
一、汉王朝对匈奴有战争诉求的原因
匈奴散居于中国北方边疆大漠南北,部落众多,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自从秦朝将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即今河套地区,迫使他们往北迁徙,匈奴不敢南下侵扰,中原北部边疆曾一度安宁。
秦汉之际,匈奴趁着中原内乱,大举南侵,攻占河套地区。中原边疆陷入危急。汉王朝初立,百废待兴,一个安定的边疆环境对汉朝统治者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汉王朝一开始就对匈奴有战争诉求。
首先表现在汉王朝统治者欲收复河套地区,保护人民的生产生活。此时匈奴与汉的关系是挑战与应战的关系。匈奴侵边,内地不安,汉抗击匈奴,保护内地的农耕生产。
更重要的是,北部失地的收复关系到汉帝国疆域的大一统。刚灭亡的秦朝正是汉王朝形成和发展的最佳借鉴对象。
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筑长城,修驰道,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定秦律,初步实现了制度、疆域、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范例。
汉王朝的统治者继承和发扬了大一统思想,首先致力于完成国家疆域的大一统。其战争矛头指向了骚扰北方边境的匈奴。
二、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的内容及其实现程度
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经历了三个阶段,时间大致与汉的三段历史时期相当。汉初反击匈奴的侵扰,保护农耕生产。汉武帝力图武力征服匈奴,实现“春秋大一统”的目标。
进入东汉,光武帝变武力进攻为军事防御,以争取时间、安定内地。明、章、和时期,进攻北匈奴,欲彻底征服匈奴。
这三个阶段之间还夹杂着汉朝宗室与匈奴单于的和亲。值得注意的是,和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匈之间的紧张气氛,但是匈奴侵边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虽有变化,但也一直存在,没有消失。
1.汉初反击匈奴侵扰
前已谈及,汉初有反击匈奴的战争。匈奴趁汉初经济凋敝、政局不稳,大势南侵。当时驻守在太原以北的韩王信对匈奴投降,匈奴乘胜攻下晋阳。
汉高祖刘邦领兵三十万亲征,欲集全国之力一举击灭匈奴。但在追击途中遭到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兵埋伏,高祖被围困在白登山,断粮七日,不得已用重金贿赂单于后宫的办法才解围。
这次战争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诸如汉步兵在山地作战中比不上匈奴精湛的骑兵,汉军孤军深入、战略不当。更重要的是,本就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汉王朝暂时还经不起汉匈战争的消耗。
汉高祖也意识到,继续对匈作战,不仅无力收复失地,还会更加扰乱正常的农耕生产,加强人民负担。白登山之围后,汉高祖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宗室女嫁给冒顿单于,与匈奴议定和亲,“约为昆弟”。
和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与匈奴双方紧张的军事冲突,有助于搞好民族关系。同时使汉王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可是和亲终究不能有效解决双方的矛盾,匈奴侵边事件时有发生,汉朝内部对匈奴、对和亲的看法也多有消极。
史籍有载,高祖死后,吕后被匈奴单于书信调戏,多有羞辱之词。其时汉王朝正处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宜与匈奴爆发战争。吕后为大局考虑,隐忍不发,继续和亲政策。以樊哙为代表的武将却愤怒不已。
武人气盛,力主讨伐匈奴。樊哙申请带兵十万横扫匈奴。出于对国家力量的衡量和高祖白登之围的失败经历,以季布为代表的朝臣反对出兵。但季布本人也视匈奴单于的来信为奇耻大辱。
贾谊认为,匈奴之地不过汉之一县,以汉之全国受限于匈奴之地,执政者可羞之矣。、
由此可见,朝中众臣对匈奴持敌对态度,只是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暂时没有与匈奴刀剑相向,以和亲政策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但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是一直没有消散的。贾谊和晁错均对文帝建议削弱匈奴力量。
2.汉武帝武力征服匈奴
等到汉武帝刘彻即位,汉朝已有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不再是当初“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马”的局面。汉武帝有雄才大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集权、垄断财利、统制经济的措施,使国家经济实力快速积聚。
因此,汉武帝有了向匈奴开战的底气,改和亲政策为主动出击,力图以武力征服匈奴,实现“春秋大一统”的目标。
汉武帝时期规模最大的汉匈战争有三次。第一次是河南之战,由卫青率军。匈奴被赶出河套平原。随后汉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还修复该地的秦长城,迁徙十万民众来二郡从事生产。
第二次是河西之战,由霍去病率军。汉军攻克焉支、祁连二山,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进行管理,一方面切断匈奴与西羌的联系,另一方面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第三次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同时进攻。匈奴被迫放弃漠南地区,远走西北。
汉武帝通过三次大规模的对匈作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整个西汉北边的威胁。并通过设置边郡,移民实边,巩固了疆域的大一统。相比汉高祖时期,汉对匈奴的战争诉求在内容上更丰富,在实现程度上更高。
汉武帝的武力征服政策给匈奴重创,但同时也造成大量的军费开支,加重人民负担。战事一起,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昭宣二帝继续武帝的政策,积极进攻匈奴。这种进攻态势在王莽新朝达到了顶点。战争没有停止,人民的苦难一直累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问题,结果“中外愤怨,远近俱发”,最终导致西汉灭亡。
3.东汉从军事防御到主动进攻
东汉统治者如光武帝鉴于西汉之失,果断采取攘外必先息内的政策。此时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是变武力进攻为军事防御,以争取时间、安定内地。
实际上,促使光武帝做出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决策的原因,除避免四面出击而导致大规模的内乱,还有他对汉朝军事实力的高度自信。只要守住战略要地、加强边防军的战斗力,即使进攻不足,也能做到防守有余。
东汉的北部边疆形势相对而言比西汉更加稳定,首先得益于光武帝时期的天时地利人和。光武帝初年,匈奴遭遇持续数年的旱灾和蝗灾,人畜都受到巨大损失。
匈奴贵族中又发生内讧,争斗不已。结果是匈奴分裂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归附东汉,与东汉一起夹击北匈奴。
其次,明帝、章帝、和帝审时度势,再次转变战争诉求,重创北匈奴有生力量,彻底征服匈奴。北匈奴起初仍控制西域,时常侵扰河西与北方边境。汉将窦宪两次北伐,大破北匈奴,燕然勒石而还。
此后不久,北匈奴部众破散。大部分北匈奴人向西迁徙,引起了欧洲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少数降汉或融入其他民族,漠北地区被新兴的鲜卑占据。至此,东汉王朝彻底击灭北匈奴,完美地实现了其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总结
总览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均是出于本国与匈奴的实力对比的现实考量,由统治者因时制宜地做出调整。
从汉初反击匈奴侵扰的自卫战争到汉武帝的武力征服,从光武帝的军事防御到明帝、和帝的主动进攻,在前人的基础上,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的实现程度不断加深。
不变的是,战争诉求一直存在。其间虽有和亲,但和亲的目的是稳固王朝统治、积蓄力量,减少战争阻力。在有条件、有理由发动战争时,为着大一统帝国的巩固和发展,汉朝最高统治者会毫不犹豫地对匈奴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