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衰草枯杨的大观园是荣宁贵族破败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大观园虽为“十二钗栖止之所”,但它被誉为“理想国”,与之有着更内在的生命联系的,应该说还是那位叛逆的男主人公贾宝玉。第十七一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脂评”回前总批有这样一句话:“宝玉系诸艳之贯(冠),故大观园对额必得玉兄题……”。而大观园的艺术境界,也正是通过贾宝玉的评说与描绘,才第一次以其动人的形象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宝玉

其实,就是曹雪芹创造大观园的构思,又何尝没有渗透着贾宝玉叛逆形象的“需要”。没有大观园这特殊的环境,没有贾元春的特殊恩旨,哪有他所向往的“女儿国”的随心如意的生活,哪有他和林黛玉发展叛逆性格与叛逆爱情的空隙。当他进入大观园之初,他是怎样心满意足啊!他“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第二十三回)于是,他写了那“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的四季夜色“即事诗”,描述他在大观园的快乐生活。也正是进人大观园之后,他才得以有条件在“落红阵阵”的沁芳闸畔,阅读那被视为淫词艳曲的《牡丹亭》、《会真记》之类,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并以此为引线,把他同林黛玉的两小无猜的感情推进到爱的表白,突破了封建道德的樊篱。

宝黛共读《会真记》

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元春归省,到宝玉、诸艳奉旨进入大观园,这绚丽多彩而又清幽曲静的园林,由于其中“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的确有过一段似乎远离府第内部的倾轧,较少黑暗腐朽的生活气息,而成为贾宝玉与“诸艳”自由发展个性的小天地。在那各擅特色的小院落里,或集社吟咏,或聚游欢宴——“偶结海棠社”、“夜拟菊花题”、“魁夺菊花诗、讽和螃蟹咏”、“争联即景诗”、以至“绛云轩里召将飞符”等等,在如花似锦或“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诗一般的境界中,贾宝玉与众姊妹沉浸在欢快的生活里,甚至“两宴大观园,三宜牙牌令”,“劫遇母蝗虫”,“雅谑补余音”,那一幕幕不断转换的舞台,也还都泛溢着欢乐的气氛,显示了大观园的良辰美景融合在主人公们的赏心乐事之中,充盈着作者的美与情的浪漫主义的想象。

贾宝玉与众姐妹集社吟咏

但是,曹雪芹毕竟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虽然着意营造了这座豪华而又幽静的园林,作为他心爱的男女主人公生活的背景,“理想的王国”,但又并没有把他理想国的营造超越于肃杀的社会生活之外。尽管有贵妃的恩旨,太君的承欢膝下的需要,因而,才有了这“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的“群艳大观中”,但是,大观园终究是在荣国府围墙之内,而且它的营造,也是在这一家族的末世。元春的晋封贵妃,虽也给这贵族之家带来了“荣华不绝”的幻梦,而用秦可卿的话说:这件“非常喜事”,“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就是在元妃归省的豪华炽热的气氛中,不也有着极富贵的她的近似生离死别的哀吟么!实际上这贵族之家的内外矛盾,从未停止冲击这座宁静的园林。

大观园

对于潇湘馆女主人林黛玉的短暂的一生来说,进入大观园的这段生活,虽然也给她带来过良辰美景,潇湘馆的竹前月下,沁芳桥畔的“妙词通戏语”,梨香院的“艳曲警芳心”,都渲染着、烘托着她和贾宝玉相互爱慕的情愫与心曲,但是,孤苦的身世,寄人篱下的生活,以及耳闻、目睹和切身感受到的这贵族之家的种种,也包括封建礼教精神枷锁的压力,都深深地影响着她的爱情的呼吸。因而,即使是优美的大观园的环境,在她的不幸的预感中所唤起的,也总是内含的哀愁强于生活的欢乐。那以花自喻的《葬花吟》,不过是借落花的命运隐喻着自己青春的埋葬;《秋窗风雨夕》,更是一派悲秋的心声;“魁夺菊花诗”,也何尝不是在抒发苦闷与哀愁,甚至那盛开的桃花,在林黛玉的病弱的心灵中所激起的,也是怎样凄清的美感啊!

林黛玉于潇湘馆

即使在贾宝玉住进大观园的经历里,也并非都是无忧无虑的人间仙境的生活,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他不就被赵姨娘“暗里算计”险些送命么!“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是由他引起的祸端。“不肖种种大承答挞”,更说明这大观园也非安全的避风港,贾宝玉并没有逃掉贾政下死手的板子。就是他和林黛玉的爱情,虽是在大观园优美的环境:中得到萌发和生长,但是,“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的真情泄漏,却被花袭人听去,认定他和林黛玉“将来难免不才之事”,“心下暗度如何处理方免此丑祸”。是的,大观园女儿国终究是一个“理想国”,贾宝玉终究有长大成人与众姊妹分开的时刻,而园中姊妹也总有离园出嫁之日,“桃李春风结子完”,这是自然规律。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不管贾宝玉有着怎样的异想天开,希望女儿们在大观园永葆她们美丽的青春,永远不要出嫁,以避免沾染男人们的龌齪气味,而这毕竟不可能是现实的存在。更何况荣宁贵族的末世的繁华,正在走向无可挽救的衰败,大观园何能独秀繁荣。由于内外矛盾的激化,大观园的三春美景,也逐渐被百卉凋零、秋冬肃杀所代替。第七十五回,写了荣宁二府的中秋团圆家宴。在宁国府,这是“开夜宴异兆发悲音”。写贾珍在中秋之夜,到“会芳国丛绿堂中,屏开孔雀,褥设芙蓉,带领妻子姬妾,先饭后酒,开怀赏月作乐……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悚然疑畏起来。……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塥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荣宁二府的中秋团圆家宴

在荣国府,虽然全家都聚集在嘉荫堂上,“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而且赏月又选择在凸碧山庄,可热闹惯了的老祖宗却由于人少而感到冷清,一家人的勉强说笑,也提不起人们的兴头。明月清风,虽然精彩可爱,这场面上却缺少了不少平素给老祖宗凑趣解闷的孙男孙女。最得意的人凤姐病倒了!“宝玉近因晴雯病势甚重,诸务无心”,宝钗姊妹回家团聚去了……何况抄检大观园的阴影还笼罩着姊妹们的心头,“盛筵必散”的氛围在加浓,月色中的大观园出现了一幕幕凄清的景象: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感奸谗抄检大观园”

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或许由于这凄清的境界还不够浓烈,于是,在荣宁二府“盛筵”已散的背景下,两个“外人”林黛玉和史湘云出场了。“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个寄人篱下的少女,在心绪上当然更弥漫着悲凉与敏感。传统的园艺讲究“因借”,融合“形”、“声”、“色”、“影”诸方面的意境,组成动人的画面。林黛玉和史湘云这节“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曹雪芹在整体构思上都发挥了“因借”的艺术手段。笛声、月色、鹤形、水影,用因借的手段串联起来,组成了画面,再用黛玉和湘云的联句不断地加以皴染,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出现,真是把大观园此时此景的“颓败凄楚”渲染得淋漓尽致了。

林黛玉、史湘云“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感奸谗抄检大观园”,是衰败的转折。仅一夜之间,大观园就“花开易见落难寻”了!首先遭难的,当然是那些不驯服的女奴。晴雯、司棋、芳官、四儿,以及“唱戏的女孩子们”,全部被逐出园,或致死、或出家、或被嫁,怡红院虽是主要受害者,但对大观园中的群艳,也预告了“各自须寻各自门”的结局。惜春逐人画的执拗,宝玉祭晴雯的悲愤,宝钗迁出蘅芜院的冷清,迎春即将出嫁的凄凉,大观园已呈现出一派寥落的景象:宝玉又至蘅芜苑中,只见寂静无人,屋内搬的空空落落的……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环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宝玉祭晴雯

又见邢夫人等回了贾母将迎春接出大观园去等事……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偷然……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第七十九回)“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语),曾经为大观园题了那么多匾额的贾宝玉,怎么能不敏感地“呼吸而领会之”呢?所以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此时此刻,在他的《芙蓉诔》里,却变成了“连天衰草,岂独蒹蔑”;“匝地悲声,无非蟋蟀”……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蓬勃生机与魅力。

宝玉

“三春去后诸芳尽”,贾宝玉的“理想国”破灭了!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曹雪芹笔下的荣宁贵族如何破败的景象,但这衰草枯杨的大观园,却无疑是它衰亡的前奏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