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生命的印迹
——辛集市智邱镇朗口村支书雒永栓
文/张梅英
古人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留下痕迹的。
约翰·罗斯金有一首叫做《痕迹》的诗:把第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光阴荏苒,岁月匆忙。
在短短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有些人会隐没人海,碌碌无为;有些人即使历经岁月风霜却日渐清晰,久而不蚀。
雒永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却把他人生的步履踩得那样踏实,那样坚定有力……
智邱镇朗口村,位于辛集市与宁晋县、晋州市三县(市)交界处。这个口人的村子里,有一个被大伙称作“零食村官”的村支书记雒永栓。走进朗口村,只要一提起59岁的雒永栓,乡亲们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念叨起雒书记的各种好。在乡亲们的眼中,雒书记就是他们身边的焦裕禄。
要想赢得老百姓的心,你就得办点实实在在的事
年12月,雒永栓刚刚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朗口村还被戏称为“烂口村”。当时,村里困难重重,30万元的村集体欠账让本就薄弱的村集体经济踌躇不前,更大的问题是村民根本就不信任村干部。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
“那时候,村委会想发动村民们办一件事情真的非常困难。你在大喇叭里嚷嚷半天,大伙儿根本就听不进去,更不会支持你。要想赢得老百姓的心,你就得办点实实在在的事。”
提到刚刚上任时的情形,雒永栓也是一肚子的苦水。
那年寒冬料峭,他望着穷困的村庄,内心百感交集。
“那时,村里只有两台变压器,每逢浇地高峰,村民们只能趁后半夜电压稍高时跑去地里浇水。抢种最紧张的时候,村民们甚至晚上要搬着被褥到地里去等,经常一等就是一整宿。”见此情景,雒永栓决定给村里上一台变压器,可是一打听价格要6万多块钱,村里根本就没钱添置。
必须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想到这儿,雒永栓立即骑上摩托车往辛集市里赶。那一阵子,为了办成这件事,雒永栓早出晚归,从朗口村到辛集市50多里的路上,雒永栓骑摩托车来回颠簸的身影,深深印在了村民的心里。
年4月,经过半年的“软磨硬泡”,雒永栓终于从辛集市供电局要来了5台变压器。当时正是浇麦子的时节,全村人知道后别提多高兴了,大伙一听招呼,立马赶到了现场,你抬我扛,很快完成了安装任务。
回忆这一往事时,村民谢惜水掩饰不住激动的神情,他说当时变压器装好后,村民们都围拢在了雒书记的周围,一个劲地感谢他为村里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浇水难的问题。“那会儿,能在白天浇上地,连想都不敢想!当年,俺家小麦亩产就多收了斤。”
临门一脚,踢走了村民们的质疑,也赢回来更多的信任。朗口村的老百姓看到了雒永栓想干事的诚意,于是大事小情都愿意找他商量,把他当成了主心骨。
朗口村是一个种植着亩鸭梨树的果树大村,鸭梨的市场行情直接牵扯着村民的钱口袋。年秋天,鸭梨收购价低至每市斤两角钱,卖一斤就得赔三斤钱,无奈的乡亲们只好把一车车的鸭梨倒进沟里。
雒永栓感到无比的心疼啊!“乡亲们忍心倒掉的哪里是丰收的鸭梨,而是自己艰苦付出的血汗呀!”
决不能再出现果贱伤农的问题了!
为此,雒永栓天天跑市场、请专家,他的头脑逐渐清晰起来:要想搞好梨树经济,必须改良原有品种,这,才是一条根本出路!
于是,他托人从山东捎回了两个大梨。对这个情景,村民雒西夺记忆犹新,他说:“要不是雒书记,我们都准备砍树了。有一天,雒书记把村里的鸭梨种植大户和技术员叫到一起,神秘地拿出两个梨来,说是15块钱一个从山东买的。人多不够分,就用小刀切成薄片,每人尝一小口。嘿,可真甜!”见大伙儿尝到了“甜头”,雒永栓趁热打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咱们村的鸭梨论车卖都没人要,人家的梨论个卖都有人抢,逼着咱们要把好好的梨树砍了,那怎么能行!我们一定要改良自己的品种。
说干就干,当年,一场给鸭梨“高接换头”的战役在朗口村全面打响。
全村90%的鸭梨树都嫁接成了黄金、皇冠等市场热销的新品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第二年新品梨一上市,就赢得到了市民们的认可,收购价也破天荒地达到了每市斤2.5元。
把项目争到手,把沙荒地变成“聚宝盆”
乡亲们的钱袋子满了,脸上的笑容也舒展了。
雒永栓的思路,越来越开阔。
“要想给村民办更多实事好事,必须增加村集体收入。”他又把目光盯在了村集体的亩沙荒地上。
这片沙荒地只长杂草,不长庄稼,遍布着多个坟头,几十年来就一直荒着。7年春天,听说有国家投资的土地整改项目,雒永栓立刻跑到市里找相关部门,打定主意要把这个项目争取到手,把沙荒地变成“聚宝盆”,彻底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
8年,正当沙荒地开发项目有了眉目,雒永栓却感觉到身体越来不听使唤,一开始还硬扛着,后来实在扛不动了,医院,结果被确诊为贲门癌晚期。
村民们知道后,自发组织了7辆轿车,名乡亲轮流到河北省四院看望陪护他们信任的书记雒永栓。
“知道自己生病时,我没有流泪。在进手术室前,看到走廊里站的都是俺村的乡亲时,我落泪了。后来听说在我做手术的四个小时里,乡亲们在楼道里站了四个小时,没有一个走的,我又落泪了。”一提起这事,雒永栓眼里就闪起泪花。“人得了病,哪有不怕死的?医院看望,我多活一天,就要多干一天,用行动回报乡亲们。”
一个月后,雒永栓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沙荒地现场。一场病下来,雒永栓原先壮硕的身体一下子变得羸弱不堪,唯一没变的是他那股干工作的执着劲。
项目批下来了,荒地上的多个坟头怎么办?雒永栓召开村民代表会征集大家的意见,把村干部和党员分成几个组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并号召党员干部自己做表率,先从自家的坟地平起。工作做不下来的户,他就亲自登门,苦口婆心地劝导。
“整治沙荒地那会儿,雒书记站得时间长了受不了,就坐在地边指挥。”村民刘伟说,“他被我们从沙荒地架着回去了两三次,看得出来他是实在坚持不住了。真让人感动!”
“书记带着病这么干,还不都是为了大家嘛!”村民刘计凯说到这件事眼圈发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村民们被感动了,沙荒地里多个坟头铲平了,五眼深水井打好了,4万多米的网格式的防渗管道也铺设完毕。
两年后,昔日沙荒地变成了良田。村集体、包地户收入都增加了。雒永栓从心眼里感到欣慰。
梨花飘香中,朗口村悄然脱胎换骨。
但看着村里脏乱不堪的路,雒永栓感觉自己的心也堵得难受。
雒永栓刚接手村支部书记时,全村没有一条象样的出村公路,“大街上柴垛乱堆乱放、垃圾随地乱扔,直溜溜的街巷胡同都堵成了‘S’形;出行没有公路,每逢雨雪天,连拖拉机都出不去。”雒永栓回忆说。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车辆才能进得来,村里的梨才能运得出去。修路最难的是筹资金,村委会有限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修路需要。“再难,也要把这路修修。村里钱不多,就用碎砖、废渣先硬化着。几乎每年硬化一条街道,暂时缓解了出村难。”
年,雒永栓动了全面整治村貌的心思。为筹集到了修路资金,雒永栓拖着病体和村主任陈洪华四处化缘,最终靠着一颗诚心和毅力,赢得了上级相关业务部门的支持,先后筹集到位资金多万元,解了水泥硬化街道的燃眉之急。
可要修路,必须适当占地毁树。
由于没有占地补助,又顾及梨园完整,村民们谁也不情愿村路从自家园子里通过。修路方案一改再改,村民们吵吵闹闹,意见很大。
受雒永栓的精神感召,为了不影响路面拓宽,村主任陈洪华带头刨掉了自家门前长了20多年的5棵大杨树。村委会的其他党员同志也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经全体党员评议,8名老党员和两名后备干部负责修路监督工作。他们每天早上6点半进场,到晚上8点多收工,一干就是十三、四个小时,没有一个喊苦喊累讲报酬,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党员干部干出了样子,群众毫不含糊紧紧跟上。清运占街柴草垃圾时,朗口村全民动手,打了一场全员参与的“修路”战。村民们踊跃出义务工多个,大街小巷的柴草、砖垛、粪堆等全部清光,妨碍修路的占道树木全部刨掉,短短一周的时间清运各类垃圾0多车。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朗口村水泥硬化街道的面积要按4米宽的路面来计算,长度足足有41.2里,相当于从朗口到辛集的路程。原来规划五年完成的街道硬化任务,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一半。
年,全村水泥硬化胡同13条,长米,路面平方米,路肩平方米;水泥硬化南北街3条,东西街4条,路面平方米,路肩20平方米。这一个个生硬的数字背后,都有着炙热的情感。
付出必然会有收获。如今,朗口村容村貌整洁靓丽,一条条街道、一条条胡同变成了水泥路,绿树成荫的街道整洁美观。全村共有家庭汽车辆,便利的交通条件让朗口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没有雒书记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眼见着村民们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雒永栓陷入于深深的思考当中,“要想腰包鼓,光靠农业不行,咱得帮乡亲们办厂。”
为鼓励村民办企业,雒永栓发出了“有困难找我”的承诺。
村民刘书行开办了一家齿轮厂。9年,他打算扩大再生产却苦于筹不到资金,于是找到了雒永栓。
“没问题,放心干,资金的问题我来解决。”雒永栓痛快地答应下来。没几天,10万元贷款交到了他手里。时隔一年后,他才得知这笔贷款竟是雒书记用自己唯一的房子做抵押贷来的。
雒永栓说,这事一直瞒着妻子。对于农村人来说,地和房子是命根子。一旦出现闪失,那么他便无家可归了。
如今,该厂从创业之初的两台设备,发展成年产值多万元的规模型企业。刘书行感激地说:“没有雒书记的帮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就这样,一家家民营企业先后在朗口村落地生根。
年,全村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就有12家。村民的收入也随着翻起了跟头。朗口村人均收入1.1万元,是雒永栓上任之初的年五倍还多。
“让乡亲们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有文化、有修养、懂技术。”这是雒永栓对自己村民的新期待。
朗口村秧歌队成立已有十几年。“现在,俺们村每天出来扭秧歌、跳舞的人越来越多。雒书记可支持了,俺们秧歌队的服装道具,还有俺们村的铜鼓队、洋号队、戏曲演出队的衣裳、鼓、乐器,都是雒书记带着病亲自上市里买的。”秧歌队队长刘同可说。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雒永栓还为朗口村建起了农家书屋,购置了四千多册图书,建起了好人好事档案,文明和谐、崇善向德的新风尚在朗口村蔚然成风。
对此,华北油田第五采油厂蒋伟彪深有感触。朗口村是采油区,全村涉及采油占地补偿户多户,但没有一户因为补偿款和油田发生纠纷。年,油厂新上一个钻井,占地20亩,涉及到20多户,在雒永栓和村干部的协调下,仅用一天半的时间钻井就顺利施工了。
“目前朗口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偷油、盗电等违法事件,作为油田人我们对雒书记非常敬佩,他的人格魅力也感染着我们。我们会多出油,出好油,给国家多做贡献。”蒋伟彪深有感触地说。
南智邱镇党委书记黄兴君说,“如今,朗口村在雒永栓带领下,干群关系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干部靠干实事赢得了群众信任,反过来,群众的信任再激发干部创业干实事。这使朗口村发生了变化,也再一次证明了群众喜欢干实事的干部,支持干实事的干部。”
过去,村干部在大喇叭里嚷嚷半天,愣是没人听。现在,群众“支愣耳朵听”,没及时听到广播的村民,赶紧打听“村里又给咱们办什么好事了?”
原来,人们有什么大小事情,都愿意到村支书家叨咕叨咕。现在不管有多么大的难事,都没人去书记家了。人们知道雒书记有病在身,不愿意去打扰他,从心眼里疼惜他。
昔日丢面子的“烂口”,如今,在镇上率先实现了24小时供水;孩子们在漂亮的三层教学楼上课;家家和睦,邻里友善,全村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个上访户……
朗口村人,终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谁都知道,建造一座新农村,有多么困难。
愿在有生之年,多办点实事、好事来回报乡亲们
村民富了,村貌美了。
然而,雒永栓自己的生活水平仍停留在七年前的水准。
患癌七年,手术后,他一直靠着每个月0多块钱的抗癌药物支撑着。
为了专心照料他,妻子放弃了工作。
年三月份他本该有一次复查,医生建议他尽快做进一步检查,可是为了忙着村里修路的事儿,复查的事,他一医院。
“老天对我不薄了,又给了我七年时间。我愿意在我有生之年,多办点实事、好事来回报乡亲们。我们正在筹划建立朗口村工业区,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富裕,过得更好。”雒永栓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心里想着他们、真心为他们办事,他们就会掏出心来拥护你、支持你。”雒永栓说完,脸上挂满了自豪的神情。
点滴片断,组成人生。
如影随形是人生的痕迹,云卷云舒亦是……太多痕迹都已成为时代的注脚。
雒永栓没有豪言壮语,他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虽似踏雪无痕,却在悄无声息中,赢得了人生的春华秋实,赢得了众口烁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