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济地理丨卷甲倍道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m.jpm.cn/article-70129-1.html

母亲河·幸福河

编者按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该法自年4月1日起施行。11月份以来,山东、四川、宁夏等黄河流域相关省区接连发布多项政策举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共同书写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精彩故事。

观澜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

黄河畔,一抹金色醉初冬。11月29日,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黄河湿地,身披“黄金甲”的草木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绵延向远方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壮美的冬日画卷。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次作出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该法将自年4月1日起施行。

11月份以来,山东、四川、宁夏等黄河流域相关省区也接连发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宁夏发布《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将黄河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恢复、休养生息转变。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清晰呈现。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非一地一域之事,更非一时一日之功,必须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尤其是要在操作路径上作出科学务实的选择,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河之变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裹泥卷沙、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诸多问题,让黄河成为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治理修复和生态保护,黄河两岸风光旖旎,百姓安居乐业。年,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来,黄河流域各市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必将对进一步促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勇分析称,一是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综合对策措施,如缺水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强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措施、下游悬河大堤的进一步加固措施等;二是进一步明确符合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优势的产业发展定位,如北方优势农作物生产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我国多种能源生产基地,以及依托丰富矿产资源基础上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和相应的高科技产业;三是进一步加快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城镇化为抓手,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互促互进创造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

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黄河流域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有利于全国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我国南北方之间发展的协调,更加有利于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促进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治理之难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要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是重中之重,应注重各项治理措施的统筹协调和协同性,将提高生态治理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肖金成认为,当前黄河流域仍面临水资源短缺、上中下游发展不平衡、城市群及都市圈内部不协调、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张占仓坦言,由于地理环境与发展历史等原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仍存在比较突出的困难与问题。一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沿黄省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需要持续加大力度进行保护。三是洪水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在河南、山东段仍然存在薄弱河段,需要持续加强黄河大堤安全建设与高质量管护。四是沿黄地区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有待持续加速,陕西、山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与我国南方相比,在全国都属于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不充分,须全面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年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受地理条件等制约,沿黄各省区经济联系度历来不高,区域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等。

新近出台的黄河保护法要求,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刘勇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一是正确处理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要按照“不搞大开发、搞好大保护”的原则,做到保护优先,开发中突出保护措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径。二是正确处理黄河流域内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发展问题,要按照新型“四化”同步推进的原则,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互促的新发展格局。三是正确处理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与全国东中西部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要遵循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四大板块”战略定位,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四大板块”战略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明确黄河流域各次级区域在“四大板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争取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以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更好地落实和执行。

张占仓认为,黄河流域既要因地制宜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因水制宜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支撑下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协同,通过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常态化交流发展与建设经验,强化全流域上中下游协同合作,共同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于沿岸人民的幸福河。

“加快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的发展,太原、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等城市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实现规模经济和多样化发展。”肖金成强调,黄河流域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兰西城市群,应促进现代服务业在核心城市集聚,制造业扩散至其他城市,加强城市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避免“一市独大”。黄河流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加快体制创新,加强产业平台建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提高产业的承载能力和人口的吸纳能力,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要素资源,发展成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促进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

破题之策

一首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正在唱响。

11月29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召开,通过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合作共识》,各方将在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产业发展联动、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促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

“适宜发展的地方加快发展,不适宜发展的地方加强保护。”肖金成建议,分段分区整治,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他认为,黄河上游可进一步细分为三段,第一段主要涵盖兰州以上至黄河源头,该区域海拔较高,人烟稀少,属于生态涵养区,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减少人类活动,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段兰州以下至银川以上,应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改种抗旱节水的作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第三段从银川到内蒙古河口镇,宁夏灌区和河套灌区农业灌溉条件较好,是重要的农业主产区,未来应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水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制约因素,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千方百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肖金成建议,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通过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基金和水权交易市场等,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解决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建议以水资源量为基础,根据用水实际需求收取水资源费,这些水资源费不能作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而应补偿给提供水资源的地区。目前,黄河流域水权分配是根据历史的用水量分配的,也就是历史上用水多,水权指标就多,在此基础上进行水权交易,需水量大的地区可向水权较多的地区购买水权,现行水权交易忽视了水资源富集地区的权益,而且水权价格偏低,因此应合理调整水权的分配和水权的价格,用水少的地区可通过水权交易市场将水权指标转让出去。

同时,肖金成建议,建立碳中和生态补偿基金。根据企业的碳排放量收取碳排放费或碳排放税,收取的资金不能作为碳排放企业所在地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是应集中起来建立碳中和生态补偿基金,主要用于补偿发展碳吸收产业的地区,如拥有森林资源的地区、增加森林种植面积的地区等。

在张占仓看来,未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是扎扎实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这篇大文章。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洪水威胁大等重大生态难题,上中下游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以更加充足的生态建设投入改善生态环境。二是通过沿黄河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为上中下游创造精准用水、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绿色发展等新支撑。三是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迈出大步伐。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大国重器研发基地等,为沿黄各地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化创新动能。

黄河保护法实施在即,重点工作是做好黄河保护法宣传贯彻和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刘勇建议,一是要将黄河保护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落实到各级政府的规划和政策中去;二是强化各项规划和措施落实的条件保证、执行监督、效果评价以及有关方案合理调整等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大黄河保护法的宣传力度。

寻例

黄河故事有几多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蜿蜒东流约公里,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初冬时节,郑州市黄河河畔,黄河历史文化新地标——“几”字形外观的黄河国家博物馆雏形初现。建成后,将成为弘扬黄河文化的传承基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展示平台、世界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平台。

黄河文化建设,河南不断出新。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河南正在加快建设以黄河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创设更多探寻中华文明、触摸华夏历史、感悟黄河文化的公共开放空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河南已编制完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据我们初步研究,黄河文化具有根源性、灵魂性、原创性、包容性、忠诚性、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对中华文明可持续传承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精神内涵深入挖掘不足,仍是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黄河保护法就“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专章形式作出规定,要求编制并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组织指导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建档,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推动黄河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促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鼓励、支持举办黄河文化交流、合作等活动,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

张占仓认为,要进一步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组织联合举办全球性大河论坛,系统讲好“黄河故事”,阐释黄河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内涵,持续促进黄河文化多方位、全领域的系统研究,通过创新做好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让黄河文化持续绽放出更加光辉的时代光芒。

依托厚重的文物文化资源,黄河沿岸各地近年来不断加快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点是发挥沿黄大项目、大景区、大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增效,让黄河文化惠泽百姓、造福人民。

黄河万里奔腾,从东营入海。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山东省东营市近年来依托入海口独特区位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了移民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等交融并存的黄河口文化。本报记者日前从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未来东营市将以“黄河入海”为主题,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生态观光游作为核心吸引,打造“一核两带五区,多点全域融合”的旅游格局。

山西更是大手笔擘画。“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是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山西将从保护、传承、弘扬三个层面着力,讲好“黄河故事”,建设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根据《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预计到年,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山西风格的黄河文化产品更加丰富,黄河文化旅游带成为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之魂在山西”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叫响,建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