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国蜀汉诸葛亮的军事理论四 [复制链接]

1#
诸葛亮画像

原标题:三国蜀汉诸葛亮的军事理论(四)———关于诸葛亮《兵要十则》的浅析

(文章编辑:中国法学会唐从祥)

摘要: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逝世。成都、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张澍编纂的《诸葛亮集》之第二卷录有《兵要》十篇,皆是编者自《太平御览》及《北堂书钞》中辑录的片言只语,其中有讲行军、扎营时需注意的要点,《兵要》是诸葛亮从军事实践中,总结出的“以法治军”所必须遵循的要领,共十则。这十则《兵要》,从军事纪律、良将品德、用人选贤、将领作风、捕捉战机、打击歪风、杜绝朋党、战术教练、驻防移防、军规军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是研究诸葛亮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三国武侯诸葛亮兵要十则诸葛亮兵法

引言:《兵要十则》是张澍编纂的《诸葛亮集》中的一部分,是编者自《太平御览》及《北堂书钞》中辑录的只言片语。这是诸葛亮从事军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军治军”所必须遵循的要领,也是后人研究诸葛亮兵法以及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兵要十则》中讲述行军、扎营时需注意的要点,强调了军事纪律、良将品德、用人选贤的要领以及杜绝朋党、战术训练等方面的言论。虽然都是简短片段,却是精华,可以说都是经验之谈,对于当今的军事、营销管理等方面也颇有借鉴参考价值。

一、诸葛亮《兵要十则》的主要内容及解析

《兵要》(一)

原文:“军已近敌,罗落常平明以先发,绝军前十里内,各案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内。数里之外,五人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隐蔽之处。。军至,转寻高而前。第一见贼,转语后第二,第二诣主者,白之。凡候见贼百人以下,但举幡指;百人以上,便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察之。”

解释:我方军队已经渐渐接近敌军,负责侦察、巡逻的士兵常常在天亮以前就已经先行出发了,他们要将远离敌军阵前十里以内的敌情统统侦察清楚,然后再各自按照左右两边的小路,也是在十里范围之内继续侦察。先锋部队继续在几里之外出发,设置五人为一部,每人手持一面白旗,登上最高处,面向外边敌军方向瞭望,探明隐蔽之处的敌情。等大军到来之后,转而迅速跑到前方,继续寻找高处瞭望。第一组的人发现敌情后,迅速转告第二组的人,第二组的人迅速到主管将官面前,向他详细汇报所发现的情况。凡是侦查发现敌方有百人以下

埋伏的情况,就举旗指明敌人所在位置;发现有百人以上敌兵的时候,就高举旗帜大声呼喊。这时,主将就派遣快马奔向前方探明情况。

《兵要》(二)

原文:“凡军行营垒,先使腹心及向导前觇审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营地,壁立军分数,立四表候视,然后移营。又先使候骑前行,持五色旗,见沟坑揭黄,衢路揭白,水涧揭黑,林薮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应之。立旗鼓,令相闻见。若渡水逾山,深邃林薮,精骁勇骑搜索数里无声,四周绝迹。高山树顶,令人远视,精兵四向要处防御。然后分兵前后,以为镇拓,乃令辎重老小,次步后马,切在整肃,防敌至。人马无声,不失行列。险地狭径,亦以部曲鳞次,或须环回旋转,以后为前,以左为右,行则鱼贯,立则雁行。到前止处,游骑精锐,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营。一人一步,随师多少,咸表十二辰,竖大旗,长二丈八尺,审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以朱雀旗竖午地,白虎旗竖酉地,玄武旗竖子地,青龙旗竖卯地,招摇旗竖中央。其樵采牧饮,不得出表外也。”

解释:凡是军队出征行军过程中都要营建堡垒,所以每到一个地地方,将帅都要先派遣一位心腹亲信和向导到前方察看,详细了解情况,然然后派遣观察营地点,扎营地点选定以后,便格对立标记,标敌情路况的小吏先去确定扎明军队驻扎的几处点位,同时派人站立四周,负责观察敌人动向,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再移动军营。接下来再一次先派侦察兵骑马先行,手里拿着五种颜色的小旗帜,看见水沟坑洼之地就举起黄旗,看到四通八达的道路就举起白旗,看到山涧的时候就举起黑旗,遇到丛林和沼泽就举起青旗,遇到野火燃起就举起红旗,并击打本营军鼓相告知。同时迅速树立大旗,敲响军鼓,让军营各处将士都能听到、看见。如果需要渡水爬山,或者是遇到深邃的山林、大沼泽、湖泊之类的地貌,就要派遣精锐骁勇的骑兵火速向前搜索数里之远,如果不见动静,再仔细巡逻四周,没有人影踪迹之后才可以继续前进。如果遇到高山和大树,就令人攀登最高处向远方观望同时派遣部分精兵向四处扩散,寻找险要之地进行设置防御。以上各种工作安排妥当以后,将士兵分为前后两部分,一部分用于镇守,一部分用于随时拓展道路前进,然后才令辎重车辆以及军中老小,依次跟随在步兵和马队之后继续前进,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队伍整齐严肃,以防敌人忽然到来偷袭我军,就这样保持人马无声行进,而且队伍行列整齐,没有掉队现象。如果遇到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的情况,也要注意行军次序,依旧按照军队编制,像鱼鳞排序一般顺次前进。有时候需要前后左右调转站位,若使队伍后军调为前军,左军调为右军,这时也必须做到行军速度不变,就像鱼贯而入一般,站立时就像大雁在空中飞行似的整齐有序。到达前方宿营休息的地方,负责巡营的骑兵队伍和精锐部队,迅速四向散开、列队而立,各自按照自己应该守卫的方位安营扎寨。每一人占一步之远的位置,可根据本营将士人数的多少确定占位距离,都用十二地支来标记驻军的位置。首先竖起大旗,大旗高为二丈八尺,以此旗为中心,分别在对应子午卯酉等十二地支的位置树立旗帜,以防出现偏差,为了不让怪异、邪恶之事产生,通常以朱雀旗竖立在午地,白虎旗竖立在酉地,玄武旗竖立在子地,青龙旗竖立在卯地,招摇旗竖立在中央。特别强调的是,谁也不许随意越界,就算是士兵们在打柴放牧的时候,也不许走出标记之外。

《兵要》(三)

原文:“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扬名。”

解释:人有忠诚的品德,就好比鱼儿有了水。鱼离开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的品德就很危险。所以好的将领都注意保守它,使部卒志向得以实现,名声广为传扬。基于此,诸葛亮认为对士兵要“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

《兵要》(四)

原文:“不爱尺璧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故良将之趋时也,衣不解带,足不蹑地,履遗不蹑。”

解释:为将者要不爱美玉而珍惜每一次战机到来的时间,因为有利的时机难以相遇而极易错失,所以作为良将之追逐作战的时机,睡觉时衣不解带,起身时足不停地不露任何踪迹地去捕捉战机,即使脱落了脚上的靴子也不去睬它,以免贻误战机。

研析:《孙子兵法》的军争篇称:“故其疾如风。”此言行军作战之时,为了应对战机,无论进或者退都必须做到来无影去无踪。当然这种快速应对也是有条件的,若兵处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进攻的话,“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到底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为将之勇者,要能乘势决胜,决不能逡巡拖延贻误战机也。

《兵要》(五)

原文:“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不动也,犹璧之不污。”

解释:为将者,地位贵重的时候不骄傲,被委以重任时不专断,有人扶持的时候不依赖,被免职的时候不恐惧,所以良将的一言一行不为外物所动,就好似璧玉那样没有任何污点。

研析:此言为将者所需之做人的品德。知兵知将,国家安危之主,择人授任,无非是德才二项,既要用其才,更要知其德。有时候,有才缺德者,个人私心重,患得患失,在关键时刻,往往祸莫大也。如蜀之彭羕,广汉人,才华横溢,但姿性骄傲。刘备领益州牧时,彭从布衣起为治中从事,便形色嚣然,自矜得意,位贵而骄。一旦被疏远,左迁地方太守,便私情不悦,被免而私心惧,往诣马超,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把彭羕的话上报给刘备,结果彭羕被下狱诛死,马超也处境艰难了。

《兵要》(六)

原文:“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

解释:作为一位优秀的将领处理政务,在使用人才方面一定要做好选择,通常不自己推荐,而是让别人举荐后择优录用;善于使用法规去衡量他人功德,而不私自凭空臆想揣度。因此,贤能干练的人不被埋没,笨拙无能的人不因为善于掩饰而被任用,虚妄称扬的人也不能被引进提拔了。

《兵要》(七)

原文:“言行不同,竖私枉公,外相连诬,内相谤讪,有此不去,是谓败乱。”

解释:言行不一致,整天忙于树立自己的私人关系,违反律法,损害公共利益,对外相互勾结诬告他人,对内则恶意攻击,相互诽谤讥讽,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不清除出去,这就可以称作腐败混乱。

《兵要》(八)

原文:“枝叶强大,比居同势,各结朋党,竞进人,有此不去,是谓败征。”

解释:在军营中,有些部将或小官吏们的势力像枝叶一般强大,他们的势力与将帅相同,为了个人私利而互相勾结在一起,各自形成私党,竞相引进求取名利的奸佞小人,如果这样的现象不能尽早除掉,那么这就是失败的征兆。

《兵要》(九)

原文:“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语译:编制清晰,制度和纪律严明的军队,即使统率的将领指挥无能,也不会被迅即打败。毫无法纪的军队,即使将领再有才能,也打不了胜仗。

《兵要》(十)

原文:“督将已下,各自有幡。军发时,幡指天者胜。”

解释:在军营中,督将以下的军官统率军队出征,他们各自的队伍中都有军旗。在军队开始出发之时,军旗迎风招展,浩浩荡荡指向天空,象征着能够取得胜利。

二、关于治军的“人治”与“法治”关系,有两种带兵的将领的风格

治理军队带兵打仗需要严格的军纪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关于诸葛亮带兵,强调对军队必须要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胜于对将领才能的发挥和使用。在这一点上他的器度不如曹操和孙权,他们都善于使将,魏、吴二国都出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在蜀国除了诸葛亮之外,将才很少,找不到几个能独立善战统率全局的将领,可以说诸葛亮缺少将将之才能。《孙子兵法》非常强调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其在作战篇云:“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在谋攻篇讲:“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将有强弱,关键将将之主如何用将。将之统兵,亦各有风格。《史记·李将军列传》便讲到武帝初年李广与程不识二人不同的带兵风格,其云:“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底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这是二种不同的带兵风格,用现在的话讲,李广比较接近“人治”,而程不识则比较接近“法治”。比较起来李广更人性化一些,二者之间,士卒更喜欢李广。李广为什么能得士卒之死力,那是因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兵法》地形篇)比较而言诸葛亮更倾向于程不识带兵的方法。司马迁为李广列传,程不识则附于李广传内,亦可见其倾向了。关于这二种带兵的方法,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议论,其云:“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而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诸葛亮偏于程不识的风格,他不放手,故其手下难有名将也。

三、关于“将将”与“将兵”的区别

《汉书·韩信传》记载有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其云:“上(指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所谓“天授”,乃是马屁话,然而韩信所言将将与将兵之区别确实存在,将兵是带兵在第一线作战,将将是用将带兵,制订战略,统将者为帅,统兵者为将。即以三国鼎峙这个时期而言,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是将将者,若曹操手下的夏侯渊,他是曹操的妹婿,一勇将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称:“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将将者,要知所将之将的长短,扬其长而戒其短。后来夏侯渊在汉中阳平关一役,为刘备所袭,渊战死,不幸为曹操所言中。再说吕布,是一员善战的勇将,他原来是丁原的部属,杀丁原而投靠董卓,与董卓以父子相称,后来又投靠王允而刺杀董卓。在长安他为董卓部下李傕所败,又投奔袁术,术不纳,转投袁绍,绍亦不容,转而与张杨合。吕布最终为曹操所败而俘缚,“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这从将将者若曹操而言,对于反复无常的人,虽善战,亦不可信用。从为将者言,真如东晋的刘牢之那样,“事不可者,莫大于反。”“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晋书·刘牢之传》)正如《兵要》所言:“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将将者还必须注意培养将的才智,若孙权要吕蒙好好读书,毛泽东曾要罗瑞卿及许世友读《吕蒙传》,其中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郷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将的成长还须帅来培养,既要有战争的历练,也要有思想文化的素养,要鼓励他们勤于读书学习。

结束语:“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这个智从哪儿来,还得靠读书,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战前的调查研究才能知己知彼,面对现代化的战争,还必须懂得科学技术,掌握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战。战略战术,既要懂得现代战争的特征,也要懂得传统的军事理论,它能扩大将领们更为长远的眼光。《孙子·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者是为将必须具备之素质,其中“智”是第一位,“勇”在第四位。曹操注曰:“将宜五德,备也。”杜牧解释五德曰:“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其实这五者,在军事上是如此,在商战上,何尝不是如此。为帅者,还必须调和将与将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才能协调好战场上如何协同作战。马超自汉中来投奔刘备,不是刘备的旧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诸葛亮在做关羽的思想工作。又如黄忠本是刘表的部属,曹操克荆州时,一度归属曹操,后归刘备,在定军山打败夏侯渊,立下大功,刘备以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对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当先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可见诸葛亮时时注意调节内部诸将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将领之间的团结与协调,这是巩固自身军队内部团结的首要任务。诸葛亮的兵法流传甚广,《兵要十则》主要内容还是讲“治军”之法。

(文章编辑:唐从祥,男,四川眉山人,生于年,法学本科,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与思想,中国法学会会员。参考文献来源:《诸葛亮兵法全鉴》作者诸葛亮,东篱子注解,中国纺织出版社等;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