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晚潮丨端午闲话温岭麦饼钱江晚报 [复制链接]

1#

□黄晓慧

二月二吃糕,立夏吃麦饼,端午吃麦饼,七月半吃糕干坯,中秋吃月饼和鸭蹉芋,冬至吃冬至圆……在浙江省温岭市,许多民俗节日,往往都与某种食品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时,温岭人吃的最多的,倒是麦饼。

街上卖温岭麦饼

温岭人吃的三种麦饼及做法

温岭人所吃的麦饼,可以说有三种,即麦饼(狭义上的)、拭饼(《温岭县志》中写法,或许可写为“湿饼”,因泉州那边,类似的饼称为润饼,润即湿也,做法类似,也有认为应当写为食饼、席饼、锡饼、焬饼的,不作考证)、麦油煎(相对于拭饼来说,做法类似,而粗糙而厚一些)。在《泽国镇志》中,则是将麦饼(广义的)分为两种,麦油煎也归入拭饼之中。

年版《温岭县志》中写麦饼、拭饼的做法是:“小麦粉烙制的薄饼,前者先制成薄饼再烙熟,后者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均包以荤素菜肴,卷成筒状。”

童年时在农村长大,记忆中,那时候,一般吃的都是麦饼(狭义上的)和麦油煎,而拭饼是难得一见的,不知是因为没有鏊盘摊拭饼还是什么原因。

端午节吃的最多的,当是用“地莓”(佛耳草、鼠曲草,即周作人文中所写到的做“黄花麦果”的原料)、苎(麻)叶等做成的麦饼,温岭人所说的“地莓”,还有真“地莓”、假“地莓”,所谓真“地莓”,就是开黄花的那种佛耳草,假“地莓”则不会开黄花,但也可以做麦饼,不过,据一些人反映,现在田头地角“地莓”很难寻了,一般人还是用苎叶来做麦饼。

苎叶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叶子,温岭人做麦饼所用的那种苎叶,叶背是白色的,另有一种叶形细小的野苎叶,据老百姓介绍,倘若牛不小心吃了,则会痢血,因此过去生产队时,就尽力避免耕牛误食野苎叶。

用苎叶做麦饼,在采摘苎叶后,一般要将叶脉去掉,然后放在锅中煮,一般煮苎叶时加一点食用碱,这样可使叶色显得更青,煮好后再用清水洗净沥去水份,然后把苎叶和麦粉揉在一起,成为绿色的粉团,再摘成一个个鹅蛋般大的粉团,再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麦饼,然后将麦饼放在熬盘(平底的煎盘)烙好,待烙熟就好了。

拭饼做法简单些,不需采摘苎叶或“地莓”,这种麦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往往是家庭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在手,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圆”。

馅头丰啬视家境好坏而定

做好了麦饼,还得准备“馅头”,温岭人所吃的麦饼“馅头”,丰啬视家境好坏而定,猪肉、猪肝、绿豆芽、炒蛋(鸡蛋或鸭蛋,有些是韭菜炒蛋)、豆腐干、马铃薯、萝卜、虾、鲳鱼、蛎肉饼(岙环人说这是他们的特色“馅头”)、黄鳝、茭白、萝卜、墨鱼、弹涂鱼、咸菜、炒面、洋葱……,在箬横的桥下,我还曾吃过虾苗,可能就是鲜虾虮吧,也炒起来当作馅头,总之,馅头的品种视家人喜好而定,只要合乎口味,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以作馅。

在石塘渔区,当地人吃麦饼或拭饼,馅头自然而然地以海鲜为主。在石塘镇粗沙头村环海村等村,农历四月廿六也是一个吃麦饼的日子,因为当天是环海村太师宫杨五郎的诞辰,在过去,这一天到来时,粗沙头村和环海村等村的人,还要邀请其他地方的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麦饼宴,且演戏的,而在上马一带,则有大王庙,寿诞时间是农历五月十八,也和四月廿六一样,是吃麦饼的,到时候,也是举办麦饼宴,过去也是邀请石塘、箬山等地的亲戚到家里来吃五月十八。到了农历七月七,那些在石塘和箬山有亲戚,家里过小人节的,又要邀请粗沙头和环海村、上马(金星村、盐南村等)的亲友去吃七月七盛宴。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习俗有些变化了,据说二十多年前双方在相关节日时就不互相往来了。

石塘的麦饼与温岭其他地方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笔者曾专程去温岭石塘镇粗沙头村作了调查,据介绍,过去,当地人自家做麦饼居多,小麦是舍不得用的,用的是大麦(俗称米麦),因为石塘地莓难寻,一般都是用苎叶加工麦饼的,擀麦饼的工具,则是竹制的“竹滚”,当地人称麦饼卷,这与箬横一带习用树做的麦饼卷。现在,因为街上有拭饼皮卖,一般都到街上去买拭饼了。

至于馅头,有猪肉、鲳鱼、虾、米面、豆腐干(一般炒猪肉)、洋葱、大豆(剥肉)、小黄鱼、绿豆芽、鸡蛋等,而马铃薯(洋芋头),一般则是不用的(在箬山这边也是这样子,不知是何原因)。对于这些“馅头”,石塘人则有说法,叫作“无鱼不鲜,无肉不油,无蛋不香,无绿豆芽不松”,可说是深得其中三昧。

温岭的拭饼

清代就有吃麦饼的历史记载

温岭人到底从何时开始就在端午吃麦饼,这个颇难考证。

有的文章说吃麦饼是因为戚继光抗倭,但这只是传说故事,未必可信,可能还是因为立夏之时,新麦登场,可以尝新麦,于是就相沿成习(在温岭、玉环、乐清大荆等地,都是这样)。人们一般还都选择在某个民俗节日时吃麦饼,如除了立夏外,端午节外,还有农历五月十三关公诞、五月十八(有些地方是杨府庙寿诞、上马是大王老爷寿诞)等都要做麦饼、摊拭饼吃,温岭箬横镇桥下村则是农历四月廿三做麦饼吃,因为当天也是庙里寿诞,要演社戏。

从文献记载来看,至少清代,温岭人就吃麦饼了。清代音韵学家、乾隆年间的进士戚学标(今温岭泽国镇人)在所编的《台州外书》中,也有“立夏以薄饼裹肉,菜渗苦味啖之,谓之醉夏”的记载。清道光进士黄濬(壶舟)先生,是现温岭石桥头镇人,他曾担任横峰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在他的诗集《听松小隐诗钞》中写到麦饼:“春秋佳日固潇洒,暑中小住宁非佳。邻翁小馈饼卷麦,家人驰送盘登鲑”。上述戚学标的这一条记载外,还有温峤河溪周氏宗谱中的一首诗《贺神诞》可证:“五月榴花照眼红,天开寿域庆神功。期逢十六为中浣,庙到武陵谒上宫。圣驾临坛陈鼓乐,梨园到地奏丝桐。山村馔食无他物,海味新鲜配麦筒。”这里写的五月十六神诞吃麦饼的习俗(麦筒即麦饼筒之缩语),且当地的特色,还是用新鲜的海味来相配(可能既当馅头,又当菜),读来十分亲切。

写到这里,想起浙江省社科院卢敦基研究员在其所著《永康手艺人口述史》序言中,曾这样写道:年轻时候,我曾经认为家乡的许多种小吃也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小麦饼”,即麦粉加水揉成面团,擀成薄圆饼,放在铁锅中烤熟,食用时,中间裹以萝卜丝、豆腐条、米粉干、煮鸡蛋、白切肉等,卷后从头咬起。面饼筋道,料有菜香,符合果腹和品味两项要求。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去浙江温岭,当地饷以小麦饼裹海鲜,更香更鲜,简直无与伦比!方知以前坐井观天,不值一哂。

摊拭饼

温岭麦饼与泉州润饼或有亲缘关系

在探究温岭吃麦饼习俗的时候,笔者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在泉州等闽南地区,清明节时还有吃润饼的习俗,从介绍来看,这种润饼就与我们的拭饼类似。

据《福建节庆习俗》一书介绍,润饼菜是闽南特有的风味菜肴,类似春卷,但内涵比春卷来得丰富多彩,它寓意包金包银、招财进宝,对家庭未来寄以美好的祝福。饼皮一种是面粉加水揉和,擀成直径15~20厘米的圆形薄饼坯.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名曰“润饼皮”;另一种是将精面粉加水反复搅打成质韧的温(湿?)面团,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锅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纸的饼皮.名曰“拭饼”。润饼菜的主料通常用胡萝卜、冬笋、青豌豆、豆腐干、包菜、球菜、猪肉、墨鱼、煎鸡蛋(切丝)、蚝或蚝煎、虾仁等,分盘上席,或重油炒成大杂烩:辅料有油爆米粉丝、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葱白、蒜白、芫荽等佐食。食时以薄饼皮包裹馅料和辅料,卷成圆筒状,双手握着就食。包润饼通常用一张润饼皮,有的地方包裹的馅料多,一张润饼皮包不了,就用两张润饼皮,不但包裹时要有技术,而且双手捧着食用,也要有技巧。洪乾佑著《闽南语考释》一书中称,金门人称春卷为“拭饼”,可能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在闽南内地和台湾,春卷都叫“润饼”或“薄饼”。住在澎湖列岛的居民,有不少是清代由金门迁去的移民后裔,说不定仍在“拭饼”的名称。

从上述所引资料中可以看到,在闽南的泉州和金门,都有拭饼之说,这可以说明,温岭与两地的文化有同源关系。

作者黄晓慧,媒体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