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用古老智慧温润现代生活央广网 [复制链接]

1#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如约来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广博智慧,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虽然其深植于农耕文明,但在时代变迁中,仍不断被传承弘扬,焕发着温润的光彩。

如何让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我们邀请致力于节气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讲述自己与节气的点滴故事、对节气的深邃之思。

在节气流转中咂摸生活味道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民俗学家萧放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体系,它以自然时序提示着、服务着我们的生活,带来传统文化的温暖和智慧。围绕冬至以及其他节气形成的活动形式、饮食习俗丰富多彩,令人难忘。

有一年冬天,我在深圳开会。午饭时,每人面前都摆放了一碗小汤圆。一问,原来是为迎接冬至而准备的冬至团。我此前只知道福建有冬至团,那天才知,岭南也有与冬至有关的食品。当即想起,一位马来西亚学者曾给我看一张华文报纸,上面登载着当地华人冬至吃汤团的情形。可见,虽然跨越千山、地域相异,但节令文化始终以不同的民俗习惯为载体,不断传承发展。

节令文化还关联着人间亲情。有一年春天,我接到母亲股骨骨折的消息,急忙赶回老家探视。在病房陪伴母亲闲话时,突然听到窗外叫卖软曲粑。这是一种清明时节特有的食品,而我已有几十年没尝过了。当年,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关于《荆楚岁时记》的研究,这本书里就记载了荆楚人清明时用鼠曲草加工成糕团食用的故事。想及此,我不禁向母亲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每到清明时节,田边长出成片的青蒿(鼠曲草),蒿叶背面有软软的绒毛,我们采上一箩,在碓臼里捣碎,与米粉一起搓揉做成“粑粑”,讲究一点的在里边裹上芝麻红糖。待上锅蒸熟后,糕团的清香便填满了农家屋舍……那次病愈后,母亲记住了我的小遗憾,便让家人采摘新鲜鼠曲草晒干留存,到食用时浸泡捣碎,与米粉一起搓揉、蒸制,虽不如当季新鲜,但清香依旧。现在,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几年了,每当我回家时,弟弟弟媳仍会特地蒸上一笼,让我品尝,临回北京时还带上一些。清明的时令佳肴,是我割不断的乡愁。

印在我脑海深处的,还有很多节令仪式。例如浙江衢州的九华立春祭。寒冷的清晨,人们聚在梧桐神殿,静静等待春的到来。在春来那一刻,众人齐声高呼“春来了”,现场顿时热烈起来。杭州有半山立夏节,每年的送春迎夏仪式盛大热闹,且与都市人跑山健身的习俗相结合,使立夏成为杭州人全民健身的日子。立夏称人、立夏吃蛋、立夏吃乌米饭都是江南习俗,在半山立夏节中依旧传承。人们在运动健身、品尝美食中咂摸生活味道,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体验中华民族独有的乐趣与美好。

把节气“穿”在身上,穿出时尚

讲述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郭瑞萍

有谁想过,节气还能“穿”在身上?我们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年,我和团队创立“度兮”品牌,提倡“人生有度,大美化兮”。

有一年,我们带着“度兮·二十四节气”时装发布会走进了“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现场。这场发布会,把节气文化与舞台表演、服装设计充分融合,观众的反响很是热烈。

当时正是芒种前后,为了体现节气特征,我们在舞台设计上精心准备:将束烘干的麦穗插在一种类似蜂巢的白色材料上,在舞台两侧打造出麦浪的效果,烘托夏收氛围。观众入口处变成了一片人工麦田,寄托着丰收的美好寓意。发布会结束后,观众可以从麦田带走一束麦穗,也把其中传递的节气文化带回家、带入生活。

发布会上,我们推出了一款麦色半透明的春夏服装,应和芒种节气。在设计时,我脑中想到的是风吹麦浪的场景,阳光洒在麦田上熠熠闪光,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于是,我们使用了麦色透明丝、金银丝等材质,让服装呈现出隐隐约约的效果,在舞台效果的烘托下,展现出一派浑然天成的气象。

我们陆续推出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九个节气相关的服装设计,通过自然情景、意象与色彩的变化,结合精良工艺,打造出层次丰富的款式。

这几年,我发现周围不少80后、90后都对二十四节气很感兴趣,他们把节气文化融入美食、音乐、舞蹈以及家居设计之中,让生活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上升到了诗性层面。

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一种时间载体,是中国人看世界、看人生的智慧的浓缩。作为华夏儿女,传统文化的基因始终深埋于我们心中。只要时机合适,它就能够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今天的中国,正日益向世界舞台中央迈进,中国文化以全新姿态展露于世界面前。从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受青年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