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9年心血浇灌这一叶 [复制链接]

1#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20470.html

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文化站站长李培元:

39年心血浇灌这一“叶”

李培元((右一))舞龙灯

李培元舞连箫

李培元指导队员舞连箫

□记者周嘉/文宋姿熠/图
  “手随眼动,眼随心动,手、脚、心一齐动,龙自然就活起来了。”近日,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贡井区艾叶镇文化大院内,艾叶镇文化站站长李培元正在指导几名女子龙灯队队员排练。
  从青丝到华发,李培元在艾叶镇文化站一待就是39年。39年间,他牵头组建艾叶龙灯队,制作龙灯道具、编排表演套路,让龙灯舞动不停;他创作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50多个,为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他深挖艾叶民间文化,创新形式讲好民间故事;他培养文艺骨干近人,将演出送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足迹遍布整个艾叶镇。用心传承让艾叶龙灯舞不停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艾叶地区逢年过节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然而,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一特有的技艺濒临失传。
  李培元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艾叶人,自己对“艾叶舞龙”一直有割舍不下的情怀。年,他当上文化站站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如何把这项传统民俗传承和发扬下去。
  “艾叶舞龙不能失传!”抱着这个信念,李培元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参与舞龙。无奈当时群众文艺底子薄弱、舞龙氛围不浓,加上忙于农活,村民们都不愿参与。怎么办?李培元灵机一动,从熟人入手,拉来自己的亲戚朋友共5个人,成立了艾叶首支龙灯队。
  虽说队伍建起了,可大家对于舞龙却一窍不通。李培元又四处打听,遍访舞龙老艺人,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拜访,邀他们“出山”传授技艺。
  从基本动作开始,再到套路训练、乐器训练,在老艺人们的悉心栽培、队员们的刻苦训练下,年元宵节,艾叶舞龙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当时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了,都想看看这龙舞起来是什么样的。”回忆起当时的热闹场景,李培元依旧很兴奋。
  仔细观察李培元的手掌,黝黑、厚实中还有几个泛黄的老茧,这是舞龙、扎龙留下的。
  年,艾叶龙灯队接到参加贡井区闹元宵民俗活动的邀请。为了节约经费,从来没有做过龙灯的李培元,比照杂志上的龙图案,用竹子捆扎龙头,用多个竹圈串作龙身,贴上布,喷上漆,制作了一条18米长的“彩龙”。不懂绘图,那就自学;材料不够,就四处奔走采集……此后,李培元刻苦钻研、反复摸索,制作了20多条表演龙具。
  在李培元看来,艾叶舞龙被人们淡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守艺人”,而他甘做“守艺人”。39年间,他为艾叶镇培训了多名舞龙队员,艾叶龙灯队也从最初的5人耍一条布衣短龙,发展到40多人的男女龙灯队、少年龙灯队、草把龙表演队,可耍男女长短龙、喷火龙、七彩龙、发光龙、非遗草把龙等。年至今,李培元还和骨干队员坚持为自贡市第八中学校培训少年龙灯表演队,成功将龙灯民俗文化带进了校园。
  近年来,艾叶龙灯队除了节庆时给周边居民表演助兴外,还先后参加了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全省乡村旅游节开幕式、市区非遗活动、市老运会开幕式、市区送文化下乡等演出活动。
  谈及自己在龙灯队中的位置,李培元豪爽地笑了:“我在龙灯队里没有固定的位置,哪里人不够我就顶上,龙头龙尾或者其他哪个位置都可以。”辛勤创作用舞台节目教化人
  “艾叶滩的山,艾叶滩的水,艾叶滩的山水实在有点美……”这首歌唱艾叶风土人情的歌曲,词曲皆出自李培元之手。如今,这首歌不仅唱响艾叶大街小巷,还编排成歌舞进行演出,制作成MV视频在网上发表后更赢得上万次点击。
  “从小我就喜欢音乐,当上文化站站长后,通过不断钻研学习,创作了一些歌曲和快板、三句半、双簧等曲艺节目。”用李培元自己的话说,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懂十八般武艺,否则乡亲们怎么服气。
  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次,李培元听人闲聊到一位老人的子女不孝顺的事,他就结合敬老孝亲的民间故事,创作了小品《好媳妇,坏媳妇》,并亲自指导演员排练。该小品通过两个儿媳一个真心、一个假意对待瘫痪婆母,得到不同的结果,倡导大家善待老人,弘扬尊老、孝老美德。
  李培元说,《好媳妇,坏媳妇》首次在韭菜咀社区文化广场演出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时还有位妇女跑到后台找他,流着泪说:“那个婆婆妈的遭遇,咋子像我的妈哟!”
  “创作不仅仅是抒发心中情感,也应该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李培元说,正是因为这次成功的演出,坚定了自己创作的信心,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内容融入作品中,让群众文艺节目寓教于乐。
  “千年盐都,中国灯城,恐龙之乡美名扬;古老自贡,历史辉煌,而今来把文明城市创……”围绕自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李培元创作的歌曲《文明之约》在艾叶群众中广泛传唱。
  “*风廉*社会评价好,利*利国利民好实招……”李培元填词的《*风廉*社会评价好》,不仅成了艾叶镇广场舞比赛的必跳曲目,还在全区推广。
  以自己帮扶的贫困户为素材,李培元创作的小品《王二娃发奋》和音乐快板《张大娘扶贫记》,多次在镇村文艺演出时受到好评。
  李培元在创作文艺作品的同时,还长年行走于阡陌纵横的乡间,发掘、整理出艾叶民间故事、传说和民歌67个(首)。他亲手谱曲、制作道具、指导排练,通过开展“讲艾叶故事唱艾叶民歌”主题活动、举行文艺演出、制作特色文化墙等形式讲好艾叶故事。
  “我虽然要退休了,但还想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献给老百姓。”李培元说。培养人才使群众文化活起来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李培元深知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状况。“以前老百姓干完活除了晒太阳,就是打牌。”李培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决心一定要组建群众自己的文艺队,并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从“往牌场跑”变成“往广场跑”。
  7年,李培元找到韭菜咀社区和大码头社区的黄信义、邱明翰、邓云贵等人,他们都有着演奏、演唱、说唱等艺术功底,曾经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几个人一拍即合,成立了艾叶镇第一支群众自己的文艺队——兰香文艺队。
  经过15年发展,兰香文艺队从当时的1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40余人,表演形式也从以前的乐器演奏,扩延到了小品、歌舞、三句半等。自组建以来,为当地群众送去了多场演出,被老百姓誉为“身边的歌舞团”。
  不只是兰香文艺队,近十多年来,在李培元的牵头下,艾叶镇还先后组建新农村文艺队、民俗连箫舞表演队、民俗腰鼓队等,发展文艺骨干、文艺志愿者余人。
  “以农村为舞台,唱农民的歌、跳农民的舞,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文化氛围就有了。”李培元说,群众性活动就是最好的桥梁。
  针对村、社区反映组织文化活动遇到的难题,李培元总是想方设法给予支持。村民不会跳广场舞,他就派文艺骨干到村里去教;村里缺乏文艺节目,他就安排镇文艺队到村去表演;村里缺乏音响设备,他就把文化站的设备搬去自己操作;村里提出要表演原创节目,他把文艺作品写好后还指导排练。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艾叶镇各村文化广场总会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来到广场上跳起坝坝舞。每年镇上举办的文化艺术节、春节慰问演出、早糯玉米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送文化下村、闹元宵民俗文化活动都受到老百姓欢迎,成为全镇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李培元明年就退休了,但工作劲头却丝毫未减。有人问他:“干了一辈子,钱也没有挣到啥子,值不值哟?”他却微笑着回答:“文化站有我一辈子的心血,只要群众需要,哪怕退休了,我也要在农村文化战线坚持下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