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在城市生活中是一个标准配置,谁都不爱它,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第一个公园在哪吗?
这道题之所以难以解答,是因为很难给公园下一个定义,难道古代花园就不能算公园吗?小河是什么?现在很多公园都是收费了,但是公园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市民喜欢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公园不是为了赚钱而存在的,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非要找到一种理念,它首先是免费向大众开放、具有独立空间、游玩价值。
这么说吧,中国最早的公园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是无锡的公花园。
年无锡少数地方士绅以回馈社会为美德,联合数家私家小花园,于市中心兴建一座小桥、流水、流水之园,毅然开放,相约一贯奉行不收票、不设游人门槛之*策,为之取名“公花园”,极富正义感。
这座公园还被园林界视为国内首座名副其实的公众之园。
公花园给后人开了个好的头,首先是没有收票的,要是收票的话,不应该叫公园而应该叫景区。而且,在公园里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园林不同的待遇,如免费住宿、游览景点和休息等。这样做是有好处的:第一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第二美化市容市貌。第二设置的门槛低一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实现公共平等;三是离群众近,不离群众近、离郊区远,一趟和过春节一样毫无意义。
公花园建在崇安寺旁,是无锡最为繁华的市中心之一,客流量之大,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也不为过。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公元年),朝廷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决定兴建一座新寺庙——洞虚宫观。当时全国只有一个寺院,即今天医院。地方士绅建置时,把洞虚宫道观和崇安寺僧舍部分残垣断壁并入,并捐资掘池植树,崛起亭阁成为小园林。
抗日战争时期,公园曾遭受战火蹂躏,但仍然固执地维持园林的原貌,现在公花园已修整一新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并不是很好找的,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走进来一看,果然是一处别开生面的园林。它位于北京西长安街中段西侧。这里原本是一座普通的平房。飞檐式的屋嵴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圆月状的拱门,上面雕刻着一个巨大的石狮子。门口停着一堆堆三轮车,一看平日经常有老人们来聚会,热闹非凡。
园内长满了绿树竹林、郁郁葱葱,虽不很大但有着曲径通幽的地方情调。我们来到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北的国家城市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国森),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和亭台楼阁。它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于绿色之中。园林正中有一块石块,上书“华夏第一公园”,这一称谓可谓名符其实,随着公花园的出现,大小公园方才在国内拔地而起。
公园风格为江南园林中常见的“藏式”技法,以植被、钟乳石等,掩盖景物,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韵。漫步于此,感受自然之美,感受历史文化之魅力。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幅美丽画卷:绿草茵茵,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无意中走在小路上,新景映入你的眼帘,时时给你惊喜。
公园中央有一座多寿的建筑,其中一副楹联写的非常出色:“园成公界内,当有公心。望客护花系铃声,务长春不老;楼以寿为名,允天下之宜寿,愿来人纪筹延算与大陆真仙同享"。
上联规劝游人爱护花花草草、使公园常青不老,下联点明公园的健身功能、期望游人健康、长寿。这两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生动诠释。"花"与"草",是古代园林中常见的两种植物材料,它们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意义。这二重含义放在今天仍然恰当,足见设计者在那个时代的前瞻心。
可惜随着商业的发展与侵蚀,园区范围日渐缩小,现在仅剩些许面积。如果再将其做大一些,也许会有更多的市民在此休闲娱乐。但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无锡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公花园作为全国公园的一个缩影,它的存在不仅可以丰富无锡的城市文化,还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思想是奇妙的,实际是无助的。公花园、崇安寺、步行街等都在江南,离上海不远了,所以选择了上海的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右边有一座着名的“小世界”,里面有张灯结彩的热闹景象;左边则是繁华的南京路和淮海路之间的一条窄巷——大栅栏。南面是《二泉映月》作者阿炳旧居,所以变动哪个也不大实际。
倒不如把公花园保存好,把这座拥有年的公园永久而温和地保留下来。